自进入文明社会开始,为了让某些事件的影响能够长存,人类不仅乐于著书记载,还很执着建立一些特殊纪念物,借以让某一事件的“意义”得以彰显后世,纪念碑就属于此类。从民国开始,吉林城不仅出现过许多纪功、纪事的碑刻、牌坊,还出现了新式的纪念塔和纪念碑。然而历史的演进却往往有违立碑者的初衷,许多纪念碑未能抵御岁月、世事的磨蚀,更有些呈现出“短命”的特征,竖立不久便散于尘埃。

在今天吉林市第九中学北侧,就曾存在过一座略显“短命”的纪念碑。关于这座碑的情况,目前只在《昌邑区志》有过只言片语的记述。就在市九中位于解放大路和吉林大街交汇处的教学楼所在地,原本为清末民初烧制砖瓦、陶盆时取土的“于家窑坑”北沿。伪满时期,日伪当局兴建南大马路,于家窑坑中部率先被填平,其西侧被伪市公署建成长达60米的防空洞后,酝酿建设一处小公园。

1946年国民党政府占据吉林市后,兴建小公园的场地被改为建设体育场。经过一系列建设,对后来影响较大的吉林市“南马路球场”被建成。据《昌邑区志》记载:(球场)为篮、排球赛场地兼集会场地,可容纳3000余人。四周为土垒观众台,西侧为木制简易主席台,北侧竖有占据吉林“纪念碑”……吉林市解放后,拆除了“纪念碑”,整修为集会场地和露天剧场。

所谓的“占据吉林”,指的是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驻吉林市的一段历史。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以王效明、李维民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努力下,我党很快控制了吉林市,史称“吉林市第一次解放”。1946年5月,国民党出兵东北,以“接收主权”为名,拒不承认我党在东北已取得的地位,致使军事冲突不断升级。在当时的吉林市,我党军、政人员于5月28日主动撤出城市,进行战略转移,而后国民党军队进驻吉林市,开始近2年的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

可笑的是我党主动撤离,在国民党看来,乃是“国军的重大胜利”,为纪念这个“胜利”,他们在当时的省政府(设在解放后的吉林医学院)对过,大言不惭地建起了一座纪念碑,借以表达自己夺取吉林省省会城市的“功绩”。关于这座的材质、尺寸,目前尚未见到有关记载,我甚至一直觉得这座纪念碑可能没有留下相关的影像资料。直到不久前,在一组国民党六十军驻扎吉林市期间拍摄的历史照片中,发现一张合影照片,结合文献记载粗判,该照片的拍摄背景,很有可能就是那座存在不到2年的纪念碑。

这张照片为4名国民党官兵的合影背景为一座三棱带石块基座的石碑。石碑上有文字,可惜因照片像素不高,无法辨识,但石碑上方装饰的“V”和北山胜利亭上的“V”字纹饰极为相似,代表英文victory的首字母——在吉林市,这种装饰风格只有吉林市解放前的一小段时间内才有。结合史料,初步认为这幅照片背景中的纪念碑就是《昌邑区志》记载的那座“纪念碑”。

在这座纪念碑存在的时期,恰是吉林市历史上一段比较动荡、灰暗的时期,在国民党当局的贪腐成风,在横征暴敛下,吉林城百业凋敝,物价飞涨
,民不聊生。于是这座占据吉林市的纪念碑在百姓眼中,已成为一种反动统治的特殊标志,当人民政权成立后,反动标志被马上拆除,便属于历史的必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网名易林学馆)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