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郑法律途

编辑|郑法律途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这句话无论是放在古代还是如今都十分应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莘莘学子,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可以谋得个一官半职,回溯历史官职也经过各个朝代的演变不断发展更改。

然而到了清朝,却存着四个特殊的官职,他们职位明明不算大,但赋予的权利却远超过职位本身,甚至一度令一品大臣为之忌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四个“权势滔天”的职位到底是什么?而他们又为何如此权力之大令人畏惧?

各省学政

首先在清朝时期,有这样一个官职的存在十分特殊,他就是“学政”,起初这一官职被称为“督学使者”,直到雍正四年才被易名为“学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学政并不属于朝廷正式官员,更像是对地方各省的文化教育执行官,可以说学政是各省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职位。

从朝廷官员层面来讲,他们的品级不固定,大多数都是根据原有的品级由各省份自行调整,但无独有偶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官职不高的职位却有着十分严格的任职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这些岗位任职要求十分严苛,大多数官员都是从欧诺个翰林院中统一选举然后派遣各地。

例如历史上有名的官员张之洞,他就曾在四川和湖北两地担任学政,但要说压的官职实际上也只是正五品,可为何这样看似不高的官职却令督抚为之忌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促织》中曾记载到:“又嘱学使俾入邑庠”,这一学使指的就是学政,学政之所以权利如此之大也是因为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管的作用。

乾隆时期这项特权被无限放大,为了更优先的监管各地政治教育,皇帝甚至赋予了他们“密折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密折权言简意赅就是这些言官可以直接面见皇帝汇报情况,说白了就是“打小报告”,而这也是地方督抚最害怕的。

可以说在清朝,“小官管大官”的现象十分常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也正是有了学政的存在,地方督抚在一定程度上会严苛监管自身和当地管理,可以说学政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朝廷更有效的管理。

六科给事中

除了学政,在清朝另一个拥有无限权利的就是“六科给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史》中记载,所谓六科指的正是朝廷的六部,“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

但就是这样一个区区七品芝麻官却拥有着“监察、弹劾百官,向皇帝进言”的权利,上到吏部尚书,下至各司官员都为之忌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时期该机构成立,起初他们辅佐皇帝处理奏章,但渐渐他们拥有了一项无限大的权利——“封驳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封驳权也就是说这些官职不高的官员却可以随意驳回皇帝的权利,在他们看来只要皇帝下的谋道懿旨存在问题,他们就有权利驳回让皇帝重写。

如此看来这样的官职更像是限制了皇权独大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发展到了清朝,六科给事中的权利虽然有些消减但从未消失,他们仍然可以监察百官,一旦发现那些官员存在工作上的失误,他们可以随时向皇帝报告。

在严重的,他们甚至可以左右皇帝判定朝廷官员是否有过失,可以说这项无限大的实权正是皇帝所赐予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康熙五年,该机构改名为“掌印给事中”,直到雍正元年,该机构正式并入了督察院,官职也从七品升到了正五品。

也许在皇帝看来六科给事中的存在帮助了他清扫朝中各项事宜,防止懒政,使得百官能够绝对的忠诚和勤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官职的存在虽然影响皇权,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他们的确不可或缺。

刑部秋审

除了上两位,还有一个“秋审处郎中”的存在令人闻风丧胆,该机构于雍正十二年成立,最初叫做“秋审处”,隶属刑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刑部绝对算得上是清朝最高的司法机构了,他们负责帮助皇帝处理各种重要重要案件的发生,而秋审处郎中正是作为刑部最不可或缺也是最后一道生死审判关口。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只要秋审最终对案件进行了定性,那么最终皇帝也基本按照这个结果宣判了,可以说他们手中的刑具和笔杆,拥有着掌握人生死的绝对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重要的职位对于皇帝来说,用什么样的人、怎样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想成为“秋审处郎中”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随着该机构的发展演变,秋审的地位也在持续增高,到了乾隆年间发展顶峰,甚至一度越过了尚书侍郎的地位赫然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职位的特殊,皇帝用人也十分谨慎,一般来说秋审官员都要求有着丰富的办案经验和法律知识,大多数官员都是由翰林院选拔直接空降刑部秋审担任官职。

因此许多刑部官员虽然官职很高,但在秋审处郎中面前基本没什么话语权,最终案件定性结果怎样也是秋审处郎中拍板定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掌印监察御史

最后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就是“十五道掌印监察御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机构到了清朝依然沿袭了明代制度,监察体系也变成了中央设督察院统帅,所谓“十五道”最初是以“河南、山东、浙江”等地设置留到为掌印。

到了乾隆十三年,按照省份再次分道,也正是从此时开始掌印监史由起初的六道变成了十五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官职上来讲,他们的官职并不算高,《清史稿》中记载,监察御史最开始设置从汉军三品官职到顺直十六年被升为七品,随着朝代发展的到了康熙六年则直升四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期间经过降职再到最终,雍正七年被直接升为了正五品官职,虽然职位不高,但他们拥有着绝对的实权存在。

在各个地方,不管是人微言轻的小官还是职位颇高的大官,一旦工作出现任何失误或者徇私舞弊,监察御史都可以直接向皇帝进谏,并弹劾这些官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视剧《甄嬛传》中身为言官的甄远道的职务正是都察院御史,虽然官职不高但他仍然可以直接弹劾身为总督的大将军。

这些被监察御史弹劾的人,不管皇帝是否相信,但结果一般都不会好到哪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溯历史,这些官职在清朝存在虽然并不是高管显著,但从历史根本上来看他们拥有着绝对强悍的权利。

也正是有了这些官职权利的存在,朝廷中各个等级制度、阶层官员互相牵绊,才得以保证清朝的发展长兴数百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1.北京日报客户端:《清朝是用什么督办机制确保政令真正落实的?》2020-6-19

2.大众日报:《学政:地方督抚身边的“监察者”》2018-7-18

3.中华文史网:《秋审处》,2014-4-15

4.中华文史网:《掌印监察御史》,2013-11-5

5.《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