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历史记载,伊尹是商朝的宰相。不过当时还没有“宰相”这个称呼,当时的官职叫做“尹”。

竹书纪年》说:

“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意思是说:商汤的儿子仲壬去世后,伊尹把商汤的孙子太甲流放到了桐宫,让他为商汤守墓,实际上就是把太甲软禁起来了,然后伊尹当上了商王。后来太甲从桐宫偷偷跑了出来,杀掉了伊尹,让伊尹的两个儿子伊陟和伊奋接替了伊尹。

而后世的商王,全都祭祀伊尹,丝毫没有因为他的篡位而影响他被祭祀的权力。

问题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王世系(部分)

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商王世系就会发现,太甲之后的沃丁(绚)和太庚(辩)兄弟二人正是伊尹的两个儿子:伊奋和伊陟。

沃丁,“沃”通“夭”,意思是寿命短。所以沃丁去世后由他的弟弟太庚继承了王位。沃丁的名字叫做“绚”,太庚的名字叫做“辩”。

“绚”的古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似“何云(hyun)”的音

“绚”古音hyun。而伊尹的一个儿子叫伊奋,“奋”的声母在现代汉语里是 f 。我们知道,在各种方言中,f 和 h 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有些方言把“湖南”说成“扶南”(h变f),有些方言把“福建”说成“胡建”(f变h)。所以“奋”字在古代可以是“hyun”的发音,这就可以把“奋”和“绚”看成同音字了。也就是说,伊奋很可能就是绚(沃丁)。

伊尹的另一个儿子叫伊陟,“陟”很可能是带有“步字旁”的“频、濒”等字的误认,而“频、濒”的古音是bin,“辩”字的古音也是bin。所以,伊陟很可能就是辩(太庚)。

看来,伊尹流放了太甲,篡夺了王位。太甲杀了伊尹之后,自己作了商王,后来又把王位让给了伊尹的两个儿子。而且,后来的商王全都祭祀伊尹。

这是什么逻辑?无法理解。

唯一能够解释通的,就是:伊尹是女性。

伊尹篡位的那段时间,就相当于秦国宣太后掌权、唐朝武则天称王、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而伊尹的两个儿子,是太甲同父异母的弟弟,所以太甲最后把王位让给了伊尹的两个儿子。

笔者发现,在古代汉语里,“尹”和“君”实际上是同一个字,都是表示“掌握权力的人”。

“尹”的甲骨文是一个手拿权杖的人,而“君”比“尹”多了一个“口”字,是手拿权杖的人在下命令。

“尹”字——手执权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尹”和“君”其实是同一个字

在商王的周祭名单里,“伊尹”和商王是同样被祭祀的。

甲骨文的“伊”字,是由“人”和“尹”两个字组成。而那个“人”字很可能是代表女性的“妣”字,“尹”代表掌握权力的人。所以,甲骨文中“伊尹”的意思很可能就是“女性掌权者”。我们暂且称之为“权母”,就是“掌握权力的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伊”字代表女性?

台湾电视剧《一剪梅》的主题歌有一句“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

这里的“伊人”就是代表女性。从古代开始,“伊”字就是代表女性的。

所以,“伊尹是女性掌权者”的说法不是完全没有依据。

根据《史记》的记载,一个伊尹辅佐了四代君王,寿命高达一百多岁!

商朝的平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活到三十多岁就算是老年人了。伊尹怎么可能活到一百多岁?

如果我们假设伊尹就是“女性掌权者(权母)”,那么,辅佐商汤的伊尹和流放太甲并篡位的伊尹肯定不是同一个伊尹。这样一来,就解决了“伊尹活到一百多岁”的问题。

甲骨文祭祀卜辞里常有:(廿示伊又三、十位伊又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甲骨文体现出有多个伊尹(权母)

“廿示伊又三”:就是祭祀二十个商王和三个伊尹(权母)。

“十位伊又九”:就是祭祀十个商王和九个伊尹(权母)。

结语

“伊尹”本来是女性,却被人们当成了男性;

“妇好(帝鸮)”本来是男性,却被人们当成了女性。

原创:常行居士 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