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解放事业和革命进程中,陈毅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位军事家和政治家,建立卓越功勋的同时,还给后辈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形象目标,可谓是人民的好战士。

而且,即使陈毅在军中的威望很高,也一直以亲近的氛围为人称道,这种随和气质让很多官兵在面对陈毅时会显得更加尊敬。可没想到有次陈毅却少见的皱起眉头,指正了士兵的口误。

那么,为什么陈毅会对“陈司令”这个称呼产生这样的反应呢?其中有着怎样的内幕,最后又是如何解决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其实还要从陈毅的革命历程说起。

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战士

1919年,陈毅前往法国留学,希望能够学到更加先进的知识,从而当上一个文学家。当时陈毅的心里对政治并没有什么倾向,心里一直认为自己后半辈子会往文学发展。

可当他真正来到法国工厂的时候,却发现资本家对劳苦大众的压迫是没有止境的,不论用文字再怎么述说这些罪恶,都无法给他们带来什么实际的惩处。

于是,陈毅的内心想法发生了转变,借由朋友向他推荐的一本《共产党宣言》,陈毅走上了共产主义倡导人的道路。

恰逢法国经历经济萧条期,留法的学生不再享有援助。陈毅和一众留学生没办法再进行学业,最后被遣返回到了中国。

1923年,回到中国的陈毅担任了西山支部的书记,正式开始了革命之路。

在1927年的南昌起义当中,陈毅和抚州起义军会和,担任了第七十三团的指导员,在这里,陈毅遇见了自己的领导朱德,两人共同携手,整顿军纪,让本来散乱的起义军团结在了一起。

1928年后,陈毅前前后后参与的战役不可计数,比如湘南起义、井冈山会师等等行动任务中,陈毅的名字都是赫然在列,经过这些战役后,陈毅出色的表现让中央非常认可。

成为领导班子的一员后,陈毅遭受过的最大挫折,可能就是长征期间,由于身受重伤,不得不留下来配合游击队阻击敌人,仅凭百人左右的部队,大部分人其实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陈毅心里同样抱着就此牺牲的想法,在梅岭山穷水尽的境况下,写出了我们熟悉的《梅岭三章》,从这篇作品可以看出,当陈毅处在绝境时,心中对于革命的坚持没有丝毫动摇。

而且,陈毅不只有坚定的革命奋进意志,还有不忘初心的优良品质,陈毅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是谁,1949年5月,陈毅被上级调往上海,在布置上,陈毅额外下了一番功夫。

“进城之后不能打扰到百姓,睡觉就在马路上,野战军不能‘野’着来。”陈毅的话让很多战士都露出了敬佩的目光,也让上海的市民们产生了对共产党的信任感。

对于后续工作的开展,同样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事实也的确如此,在陈毅接管上海后,这一举动让很多商人都安定了下来,对当时商人带资迁移国外的风气起到了遏制作用。

而陈毅最关注的上海事务就是民生问题,他一直强调,民众只有吃饱穿暖才能去考虑其他问题,不然就是没有打好地基的楼房,棚户区的水电问题,街道交通,都是刻不容缓的。

解放军不打扰民众,平常睡到大街上,还前后奔走为居民解决生活问题,这份“见面礼”切实的打开了上海民众的心扉,让上海人民相信了共产党。

心怀他人,以身作则

接管上海期间,陈毅对纪律做了额外的要求,为了防止其他人多说什么,陈毅直接宣布新颁布的高标准工作准则,第一个就要用在他自己的身上。

陈毅是这么说的,同时也是这么做的,为了发扬简朴生活的作风,他每次来上班都穿着古朴的军装,在工作上,更是没有丝毫懈怠,常常都要加班到很晚。

上级做了这样的表率,作为下属,自然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于是,在陈毅的带领下,上海市的管理层都对纪律问题十分重视,陈毅在职期间,没有出现过一起贪污腐败事件。

在1949年的一次抢险救灾任务中,陈毅作为市长,却亲临现场参加救援,当地的民众看到市长和他们一块在水里抢救民众和帮助居民打捞财务,瞬间就感觉到了一种亲切感。

陈毅在救灾后的总结发言上说,这次行动让我们明白,共产党的战士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吃空饷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一定要贯彻落实,不能有任何差错。

不少工作人员通过这件事,在内心上对陈毅高度认可,在私下里也经常感叹这件事,没想到,陈毅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就对这些言论做了指正。

他表示,人民群众才是改变局势的根本和关键,他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如果不依靠群众,走了歪路,那就相当于在失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陈毅用淮海战役来说明军民关系,一句“战争胜利是由民众的小推车推出来的”生动的描绘了当时人民群众在后勤保障上做的努力。

1963年,陈毅作为外交负责人,和各国驻华使团前往黄山,不仅是为了宣传我国的文化,缔结新的合作关系,同时也是希望实地调研一番当地发展情况,采用更加合适的规划。

让人没想到的是,已经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陈毅还记得当初一位老家在这里的侦察兵,特意询问了他的生活近况,得知消息的侦查兵也是大为感动。

这名侦查兵的名字叫做李世兴,由于表现突出,所以在长征时期跟在陈毅身边担任侦查员,由于在1943年的一次战役中受伤,没办法胜任侦查工作才被调走。

没想到,过了这么长时间,领导还惦记着他,李世兴的内心自然是非常激动的。当地的单位机构人员将这些问候带到李世兴面前的时候,他不禁也回想起了当年跟随陈毅的那段时光。

俗话说“见微知著”,这个说法能够流传这么久,自然有它的道理,我们往往也是从一件件的小事上去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如何,而战士们对陈毅的评价,也是各种事件积累形成的。

“员”不是“官”

20世纪30年代,共产党的军队制度刚刚建立不久,一些称呼没有明确的标准,这就造成了管理上面的混乱,有些时候甚至会出现每个人都有各自叫法的情况。

为了改善军队的管理,中央对职务名称做了统一的修改,让革命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这其中最为重要且独特的一项改变就是,原先的司令和其他职位后都加了“员”这个字。

不要小看这加上的一个字,它所代表的意义可谓是非比寻常,红军的想法是,人民的军队,不能走旧军队的老路,要切实的和人民站在一起。

炊事员和司令员最后都具有的这个员字,其实就相当于共产党革命理念的缩影,陈毅对此十分满意,多次称赞这个想法,并且带头实施了下去。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就出现了陈毅纠错的一幕。1946年,当陈毅来到国民党区域商讨事务时,一名勤务兵远远的就对陈毅打招呼“陈司令好”,这么简单的称呼却令陈毅立马皱起了眉头。

虽然只是一个称呼的问题,可实际上却是革命态度的问题,在这方面一定要防微杜渐,如果因为这次出现了差别对待或是是忽视了过去,那么下次就很难维持自己的决心。

所以,陈毅才会对勤务兵说出“错了,丢了一个字”的回应,勤务兵对此十分疑惑,可当陈毅说出共产党是没有官的时候,他瞬间领悟过来,露出了钦佩的表情。

他本来以为共产党的相关规定是走个形式,现在见到陈毅才算明白,共产党是真正和人民站在一起的,他们代表的永远是民众的利益,而不是为了逐利行动。

国民党中听到陈毅讲明原有的士兵,大多露出自愧不如的神色,回想起国民党内部等级森严,标榜优越地位的情况,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回应。

“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可谓是贯穿了陈毅的一生,不管是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发展时期,陈毅在家庭中出现的次数都屈指可数,跟父母更是有着20多年没见面。

当阔别几十年的家庭重聚时,陈毅仅仅在家待了半天,就因为公务重新投身工作当中,在儿女的教育上,他向来以高标准来进行要求,同时禁止他们凭着家里的关系去谋求利益。

陈毅对儿女说的最多的话,就是那首《沁园春·雪》,希望儿女真正做到风流人物看今朝,为了我国的建设事业,陈毅可以说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我们作为后辈,应该对如今自己所处的安全环境怀抱有一颗感恩之心,学习先辈身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我国伟大复兴的事业继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缅怀陈毅元帅:“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https://wcm1.cnr.cn/pub/en_US/js2014/ycdj/20190826/t20190826_524748757.html

2.陈毅元帅长子陈昊苏:父亲总提醒我们,不要到外边去说你父亲是谁

https://m.bjnews.com.cn/detail/163348909414786.html

3.司令和司令员,究竟有何区别?一字之差,却大有讲究!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612173215140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