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道光咸阳县志·卷五 古迹·遗胜》:清渭楼。在渭河之南,唐建安黄公建,有诗附于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民国重修咸阳县志·卷一 古迹·清渭楼》:

清渭楼,旧志在渭南(渭水之南),唐建安黄孝先(今福建南平浦城县人)建,今在治城东门外,逼临渭水,登楼一览,烟树苍然,历历在目,风雨朝暮,變態互殊。

公安局有黄公诗碑:黄公爱山不知休,每日不下清渭楼。为官落得官下隐,爱山不得山中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渭楼地处陕西省咸阳市渭阳东路,有“西北第一名楼”之誉,现存为今人仿古重建之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其何时由何人所建,古籍县志各有说法。公元1652年《顺治咸阳县志》载清渭楼为“建安黄公所建”;1751年《乾隆咸阳县志》载为“唐建安黄公建”;1932年《民国重修咸阳县志》载为黄孝先所建;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咸阳县志》载为“宋黄孝先建”。

县志中提到的建设者黄孝先,是宋仁宗天圣二年进士,出身福建蒲城名门望族,在宋仁宗景祐二年至四年(1035~1037)任咸阳知县,有建设清渭楼的时间和能力。

历史上的清渭楼与黄鹤楼、岳阳楼、鹳鹊楼齐名,有“西北第一名楼”之美誉。但因战火焚毁,城市变迁,而屡拆屡建。

元代李好文撰《长安志图·卷中·咸阳古迹图》,标注有清渭楼。后人将此书与北宋史地学家宋敏求所撰《长安志》合刊。图中明确可知,清渭楼在宋代时处渭水南岸。元末咸阳城因战火损毁严重,清渭楼亦难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县丞孔文郁的主持下,咸阳在距废城以西四公里的渭河北岸原渭水驿,也就是今天咸阳市老城区所在位置重建。清渭楼得以再生,这一次仍旧建在了渭河南岸,其具体位置在河南街的“渭阳古渡”渡口边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咸阳县志》里的县城图

公元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咸阳县城再次重修,清渭楼迁建到东门外的咸阳古渡岸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49年咸阳县城图

抗日战争时期,因咸阳古渡运输繁盛,清渭楼为渡船管理部门使用,新中国成立前后,清渭楼一直为船业公会驻地。当时,楼前设有精雕的木栏杆、木格门,还有三间后殿,殿内绘有三国故事壁画。据河南街的老船工回忆,当时一楼的门楣之上还挂有一块黑底金字的“清渭楼”门匾。

1954年,清渭楼成为黄河水利委员会咸阳水文站办公之地。再后来,随着渭河公路大桥的建成通车,遂以公产作为住宅而得以保存下来。

1992年2月,咸阳市人民政府将清渭楼列为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单位立碑保护。

1998年,因渭阳东路拓宽,清代所修渭清楼被拆除。但作为西北名胜,清渭楼绝不可就此消亡,重建事宜再度被提上日程。

2004年3月2日,“清渭楼”重建工程立项,2004年11月,“清渭楼”更名为“咸阳楼”,后因多方原因迟迟未能完工。2008年9月,清渭楼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决定将美术博物馆与清渭楼融为一体,建设清渭楼美术博物馆。2011年起,在民间资助,多方协作下,重建工作继续推进。

2014年12月28日,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落成,馆内设有多个书画展厅。已经建成的清渭楼占地约2公顷,建筑面积为24000平方米,建筑高度51米,地下一层、地上九层,楼基东西长106米、南北长89米,成为千年帝都咸阳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