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岑参两度出使西域,并在西域迎来了创作的巅峰时期。此外,他还与蜀地有着深厚的渊源,写下不少以蜀地人文地理为背景的经典诗作。而这正是四川作家阿来解读岑参诗歌艺术世界的重点。
  1月27日(本周六)下午,阿来系列讲座“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岑参蜀中诗”将回到成都,在阿来书房开启第三讲。
  公元765年至766年,岑参沿着蜀道入蜀。他从陕西出发入傥骆道,经过陕西骆谷(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西南)、汉中,四川广元,再过剑门、成都,然后到乐山。当环境从壮阔的西域转换到山清水秀的蜀地,尤其是走在联通四川盆地与关中平原之间的蜀道上,这位久经边塞诗人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在1月13日的讲座中,阿来通过岑参的几首诗,带读者了解岑参一路艰难行走,同时也用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待沿路的风光。比如岑参曾写下这样的蜀道诗句:“数公各游宦,千里皆辞家。言笑忘羁旅,还如在京华。”
  如果说该系列第一讲中岑参在西域、第二讲在蜀道路上,那么第三讲中,岑参就真正来到了成都。在第三讲中,阿来将逐一分析《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先主武侯庙》《文公讲堂》《司马相如琴台》《杨雄草玄台》五首岑参诗作精品。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