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引言

毛主席曾说:有些人的死重于泰山,有些人的死轻于鸿毛。

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都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了人民幸福而不断奋斗,勇于牺牲。比如焦裕禄精神,再比如张鸣岐。

洪水中手牵手的砥柱,去世后相送的十里长街,矗立在锦州张鸣岐纪念馆,略显寒酸的生前物品展示,丰富沉重的任务生平介绍,光辉靓丽的民生政绩更是这位书记的短暂一生的光辉纪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叹生活之多艰,人命只值2000吗!

一、叹生活之多艰,人命只值2000吗!

1945年这一年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一年,这一年张鸣岐出生在东北哈尔滨的一个普通家庭。那个年代普遍多生孩子,张鸣岐是这个大家庭的老大,其下还有六个弟妹。

家庭生活的不富裕,让本就是长兄的张鸣岐更是早早懂事,帮助父母操劳家务、照顾弟妹。年少的认知更让张鸣岐对百姓的生活,对百姓的困难需求有了彻底的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1年,年仅36岁的张鸣岐已在沈阳市副市长等多个职业上履职,然而就是这样一名高级官员依然和自己的妻子蜗居在岳母家11平方的小房子里。作为高官张鸣岐想要换一处大房子可谓是易如反掌,然而他却甘于清贫,一次又一次将房子让给了别人。

作为副市长,偶尔因公违反交通规定,张鸣岐都是亲自去交警队接受处理;不妄图虚名,不违反规定。自己的亲弟弟因为下岗,写信请求自己的哥哥帮忙调动工作,在我们看来啊动动嘴的事情,张鸣岐却始终坚守原则,不以权谋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3年,我国那时的汽车还不是很多,更遑论遵守交通规则了。夜间开车、大幅超载、不守红灯、疲劳驾驶、超速驾驶等更是大货车运输的常态。

也是在这一年1月爆发了震惊全国的“1.31”事件。一辆超载到94人的客车超速与正常行驶的火车相撞,火车与汽车相撞的后果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5人死亡,29人重伤,这就是这场车祸的后果。

时任副市长的张鸣岐,火速前往现场调研、处理。这么多人的伤亡、这么多家庭的支离破碎,善后的赔偿处理更是一个令人头大的问题。好在这个大巴车还是缴纳了意外保险;然而赔付会上民政局的发言让张鸣岐大为光火。

“按照规定,每人2000元”,民政局的代表或许也觉得这个金额不是很科学,回话的声音唯唯诺诺。

张鸣岐大声斥责到,“一条人命,才2000?”

各级参会人员见领导发火,都不敢应声。最后在张鸣岐的坚持下,每位死者家属拿到了16000元的赔款,几近于当时辽宁5年的平均工资。这也算是张鸣岐为受害者做的最大努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洪水浪峰下消失的书记

二、洪水浪峰下消失的书记

作为中国老百姓提及大洪水,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1998年那场肆虐全国的大洪水,整个中国都在为这场抗洪救灾而努力。

作为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对于洪水更是毫不陌生,从最早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黄河的多次泛滥决堤,中华民族对于洪水的警惕始终未曾懈怠。1994年时任辽宁省锦州市市委书记的张鸣岐更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4年7月13日,锦州、朝阳等多地突然暴雨临盆,锦州境内的大凌河和小凌河水位暴涨;此时的张鸣岐正在沈阳兴城汇报工作。汇报完工作的张鸣岐听说锦州汛情严重,不顾下属的劝阻,质疑立马赶回锦州指挥抗洪救灾。

到达锦州的张鸣岐顾不上吃饭,立即赶往抗洪指挥的第一线凌海市防汛指挥部,了解汛情一手信息。前往一线了解现场实情是张鸣岐做事的一贯准则,在了解到大凌河镇尤山子村大凌河河堤处有决堤风险,张鸣岐立马赶往现场,亲自指挥抗洪抢险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天降暴雨,张鸣岐一行驱车到达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在了解到张鸣岐要亲自前往河堤查看时,遭到了当时市委书记薛恒等人的严词拒绝。毕竟天黑路滑,暴雨栏目,万一路上出什么事情,这谁也担当不起啊。

张鸣岐坚决劝退了下属的好意,张书记说,“看不到最真实的状况,我不能放心”。一行人11人乘车前往尤山村时,道路被洪水所阻拦,只能下车步行前往。然而洪水无情,洪水从尤山村外的高堤上咆哮而下,一行人只得手牵手并行对抗洪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浪头的突然来袭,让众人分散在了水泽之中。水上的救援人员赶紧开始四处营救,天黑、雨大,直到最后也没找到张书记,同行的11人也只找到了8个人

三、两袖清风、一颗红心为百姓

三、两袖清风、一颗红心为百姓

由于张书记的亲临一线指挥,才让本该肆虐的洪水得到了控制。正当锦州百姓沉浸在战胜洪水的喜悦之中时,张书记牺牲的消息悄然传来。锦州百姓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惊呆了,很多人开始互相打听这消息是否为真。

尤其是在人们听说张鸣岐书记是从沈阳直接赶回来,不辞辛劳,不顾劝阻,直接前往抗洪一线,才不幸牺牲的消息时,更是久久沉默不语。在张鸣岐书记遗体送别之日,这个锦州市百姓集体出动,在街道两旁默默相送,十里长街走完了张书记短暂却又璀璨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告别总是伤心的,告别总是沉默的;在送别张鸣岐书记遗体之后,其妻子王桂香才默默的来到丈夫的临时住处,收拾丈夫最后的遗物,整理最后的心情。

在张鸣岐书记的临时住处,房间空旷却干净,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整个房间的东西一眼就望到头。

一个冰箱,一张床,几套换洗的衣服,一双干净的布鞋;这就是整个房间的全部。冰箱是王桂香心疼自己丈夫,知道丈夫吃饭不及时,特意送来给丈夫用的,这也是这个不大房间中最为贵重的东西。

张书记的清廉之风由此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桂香打开冰箱,想看看丈夫最后日子的吃饭如何。谁知冰箱的空旷更胜房间,几个梨子和两包方便面就是全部。

梨还是王桂香上次看望丈夫时留下的,方便面还是丈夫最为常吃的食物,无他只是因为最为便捷。

堂堂的市委书记,一市百姓的父母官,只留下了这些简单的遗物,陪同而来的工作人员也是唏嘘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张鸣岐书记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其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张鸣岐书记逝世后,海市委决定在凌海市委党校新校址——张鸣岐同志牺牲地,大凌河街道尤山子村,建设张鸣岐事迹陈列室。

有巨型浮雕、有油画、有宣传片重现张鸣岐书记奋战在抗洪第一线,直至牺牲的画面。有陈列室讲述张鸣岐书记生活节俭,作风优良,不搞特殊的优秀品质。

现在的尤山子村,张鸣岐最后战斗过的地方,不仅有鸣岐碑,还有鸣岐路、鸣岐小学。有些人死了但他永远活着,张鸣岐书记精神永垂不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人死了,但他永远活动;张鸣岐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书记,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好榜样,张鸣岐精神永远活在每个共产党员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