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要为互联网评选一个热门动物形象,那最近热榜上的第一名一定是它——吗喽。就好像一夜之间年轻人突然都不想当人了,都想当吗喽。

“吗喽”是什么?

在两广方言中,“吗喽”指的是一种猴子,这种猴子外表瘦小、干巴,毛发枯黄糟乱。2022年,一位砂糖橘主播在直播中忙得心力交瘁,而评论区还在催他时,他无奈说了一句:“吗喽的命也是命。”这句话让吗喽从此爆红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年轻人爱吗喽?

因为我们很容易在这只猴身上找到自己。吗喽自带一股看淡一切的疲惫感,充满无奈的双眼里还藏着清澈的天真,就好像被社会拷打但仍不愿融入的我们。吗喽瘦弱的身躯微微佝偻,穿上西装混入人类世界,这股格格不入的伪装感,让年轻人们疯狂自我带入:“这就是我本人啊!”

紧接着,衍生的吗喽文学也成为网络热门。比如,吗喽文学自嘲版:

“每只吗喽都好像在演我的命运,不辛苦,命苦。”

“鱼哭了水知道,吗喽哭了谁知道。”

“生活,给吗喽整笑了。”

“洗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吗喽文学打工版:

生活生活,生下来就要干活,吗喽打工只能靠自己。”

“公司着火了和我有什么关系,吗喽已经下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吗喽文学职业规划版:

“下辈子我要当峨眉山的猴子,谁的气都不受,看谁不爽就给一个大逼兜!大逼兜!”

甚至还有吗喽成功人生版:

“还是猴聪明,进化得刚刚好,再进化一点,可就要上班了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多的再创作,意味着吗喽成为年轻人的新型精神寄托符号。

它身上自带的黑色幽默和讽刺意味,天然与社会压力极大的年轻人产生共鸣,成为一种表达、沟通的方式。

在吗喽这一镜像中,年轻人找到了自我身份认同。

他们说:“用吗喽形容我真是太形象了。既不像猫狗那样可以靠外表混饭吃,又不像老鼠那样真正的低三下四卑微活着。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幻想着自己也是齐天大圣那样有通天的本领,就连佝偻的腰也能挺直3分。”

吗喽折射了我们个体的焦虑,我们在它身上投射那些无处安放的情感,用来表达对内卷、压力的不满。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我们上着一个看似需要自己的班,却找不到工作的意义。相比之下,成为职场的工具人还不如当一只会蹦会跳的吗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吗喽和普通人之间有一个叫“平凡”的等号。

在少年成长为大人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自己并非世界的主角,不像小说里的英雄那样,生来就背负使命。我们用吗喽自嘲,实质是我们从吗喽身上看见了自身的平凡,用尽全力把生活过成普通人的样子,这就是每一个人最真实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可能会认为,用吗喽这种亚文化符号进行的表达是消极悲观、不健康的。但其实,它反而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信号。它意味着年轻人并没有自我抛弃,而是在用幽默感消解自身困境,用主动自嘲呐喊释放信号,用谁也不会被伤害的表情包的无声呐喊:“生活艰难,但我们还在继续。我们一边垂头丧气,又一边对世界充满希望。”

可以说,吗喽文学不仅是一种发泄,更是一种自愈,是接纳了自我后再出发的乐观。

它完美验证了罗曼·罗兰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是啊,褪去伪装后,人人皆是吗喽,但谁又说疲惫的吗喽不能做自己人生的齐天大圣?我们未必是世界的主角,但我们一定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卷、空心病、抑郁、内耗、躺平、存在主义危机,虽然有无数情绪和概念在我们生活中翻涌,但我们仍能在短暂崩溃后,在这一地鸡毛间收拾出一处小小的天地,安放自己今天疲惫的灵魂。虽然我们大部分时间困于生活,却仍会从裂隙中寻找小小的美好。生活破破烂烂,我们缝缝补补。

虽没有通天入地的本领,也不会斩妖除魔,但依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过好生活的每一天。

即便我们生来普通,却依然可以做齐天大圣的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吗喽心里都有英雄梦

别走,我好怕会失去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个关注再走吧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