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一个女孩通过溜索横跨怒江只为求学”的照片片被上传到网络。一时之间,热议不断,人们都对这个求知若渴的女孩刮目相看。

照片中的女孩虽然做着危险的事情,但是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人们替她捏一把汗,而她却早已习以为常。因为我们所见到的照片,只是她为了上学每日必做的事情。

她的人生却因为这张照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爱心人士的呼吁下,她的求学之路终于不再是孤零零的一道溜索,取而代之的是坚固的桥梁

而她也不负众望地努力学习,凭借着优异的成绩,成功考入理想的大学,但奇怪的是,她却在毕业之后选择回到自己生长的大山之中。

这个“溜索女孩”是谁?她又为何在学成之后,做出这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求学之路,很苦但很满足

求学之路,很苦但很满足

照片中的扎着马尾辫,背着书包“吊”在横穿怒江溜索上的女孩,名叫余燕恰。照片拍摄时,余燕恰只有八岁,但这条路她却已经走了很多很多遍

余燕恰生活在怒江边一个偏僻的村子里,由于当地的交通不便,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当地的人们想要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就只能通过溜索滑渡过怒江。

在外人眼中,溜索外形就像一根普普通通的绳子,而在当地人的眼中,这条溜索就是他们通往外界唯一的途径,也是当地人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

而就是这当地人最常见的过河方式,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只见一根绳索孤零零地悬挂于怒江之上,虽然绳索的两端都被固定得很牢固,但是绳索的两边并没有任何安全措施

当地人用来渡江的绳索,分为牦牛毛绳、藤编绳及钢丝绳等多种。这些材料都是相对坚韧的,安全系数更高。

由于绳索两端固定位置的高度不一致,所以当地人会将竹、木制作的溜板或特制座位,吊在绳索上,借助于绳索的倾斜度,溜向彼岸

然而,渡江必要的绳索,也是需要按时的检查和维修。如果在人们过河途中,绳索突然断裂,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渡河的隐患不止于此,当地的人们在渡江时,都会带上特制的工具。

村民们会将带有滑轮的工具挂于绳索上,借助两腿蹬离江岸一瞬间所产生的惯性,带动带有工具向江对岸滑去

当地的人虽然早已习惯了这种出行方式,但是还有不少人命丧于此,即便如此也无法改变当地的交通方式。

因为当地的地理环境,不允许没有过硬技术的当地人自己建桥;而当地人艰苦的生活条件,更不允许贫穷的他们筹资请人建桥。于是,他们就只能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下去。

由于当时村里的条件有限,村子里并没有学校供孩子们读书。孩子们想要学习。就要通过溜索去往江对岸的学堂。

山里的孩子,多数对学习充满了渴望,他们梦想着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走出这座困住他们的大山

余燕恰就是这样一个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女孩,在她眼中江的对面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而这座溜索便是打开美好世界大门的钥匙。

余燕恰知道,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学习知识是唯一的出路。

说不害怕是假的,刚开始余燕恰根本不敢靠近那水流湍急的怒江边,因为她也经常听说有很多村民命丧于此。

但是,深知读书改变命运的母亲一直鼓励着她,为了以后的求学之路余燕恰的母亲从她四岁起,就开始教余燕恰如何使用溜索穿过波涛汹涌的怒江。

但是对于只有四岁的余燕恰来说,站在怒江旁,看着波涛汹涌的江水,她的心中只有害怕,更别说挂着溜索悬挂于在怒江之上。余燕恰第一次过溜索,是在妈妈的陪伴下。

当时的她害怕极了,弱小的身体在母亲的怀里瑟瑟发抖。余燕恰只好紧闭着双眼,紧紧地抱着妈妈。但就算是如此,她依然怕得不行。

余燕恰清晰记得,在第一次渡江的时候,她的心脏砰砰乱跳,就仿佛要跳出来了一样。

就这样,在母亲一次次的鼓励和指导下,小小的余燕恰终于能自己背上工具顺利地通过溜索滑向对岸

余燕恰深知,即使有成功过江的经验,也不代表每次都能顺利的通过溜索渡过怒江。因此每次渡江之前,她都会仔仔细细地检查自己的“装备”。

虽然内心还是会感到恐惧,但是一想到渡过眼前这条江,她就可以学到新的知识,余燕恰就会对渡江充满期待。

就这样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小余燕恰一次次往返于怒江两岸。

直到一位记者到当地采访时,拍下了余燕恰渡江的照片,当地人的出行方式才让外界知晓。随着这张照片的广泛流传,余燕恰和当地人命运的齿轮也随之转动

改变命运的布施底桥

改变命运的布施底桥

余燕恰横渡怒江求学的照片,让社会各界人士深受触动。

为了让当地的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同时也帮助当地人更好的生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自发准备为这座村子,筹建一座通往江对岸小学的桥梁

于是,社会上发起了一个名为“爱心桥”的募捐活动,在各界爱心人士的捐助下,“爱心桥”的建造终于被提上了日程。

当得知准备建桥时,村里的大人们都非常激动,因为桥一旦建成,就代表着他们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渡江了。而村里的孩子还不知道即将发生的事情,将改变他们以后的命运。

据当时的孩子回忆说,准备建桥地时候,他们不知道村子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只知道当时村子里和去学校的路上来了许多陌生人。

不久之后,便开始有船只陆陆续续地拉着一些建筑材料往这边赶来。

渐渐地,来往的船只越来越多。随着材料的齐全、以及建桥师傅们加班加点地努力工作,“爱心桥”也开始显现雏形,但大桥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连接怒江两岸的“爱心桥”终于展示在大众的视野。当地人都对这座桥感到非常好奇,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现实当中的桥

“爱心桥”的建成,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从此,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再也不用每天靠着靠着溜索渡过这条湍急的怒江。各界爱心人士纷纷来到竣工现场,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被各界社会爱心人士一直关注的余燕恰,也被邀请为第一个登上这座桥的当地人

余燕恰已经习惯了溜索渡江,渡江时身子悬在半空,并不会让她感到害怕。但当余燕恰踏上大桥,低头看见奔腾的江水时,她的心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余燕恰在众人的鼓励下走上了桥,但是越走她越害怕,越走腿越软。等到余燕恰走到桥中间的时候,她是彻底走不动了。

余燕恰紧张得一动也不敢动,工作人员发现了她的异常情况,赶忙上前帮忙。

就这样,余燕恰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走到了对岸

这一刻,被记者给记录了下来。不少网友看到后,都感到心里酸酸的。没想到,当地人甚至连桥都不曾见过。

这座桥对当地人来说意义非凡,村里人为它起名为“布施底桥”。

努力进取,回报家乡

努力进取,回报家乡

在后来的日子里,村民们通过这座桥去看了外面精彩万分的世界,孩子们也走过这座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对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来说,如果靠着自己的努力去了大城市生活,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相信没有人愿意再回到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

但余燕恰并不是这样的人,她在外学成回来后,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了自己生长的那座大山。

大桥的建成后,上学的路更加安全,越来越多的孩子可以通过湍急的怒江,去往对岸学习。而当地的政府,也制定了针对当地的扶贫计划

就这样,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余燕恰的家也和其他村民一样得到了政府的帮助,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村子里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些改变,余燕恰都看在了眼里,她决定要好好学习,以后报答这座生她、育她的家乡

经过不懈的努力,余燕恰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考入了理想的大学。考虑到山村的发展最需要的是老师和医生,余燕恰毅然选择报考医学专业。

为了更好地报答家乡,大学期间余燕恰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顺利取得了毕业证书。

但这个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并没有选择留到更好更大的医院工作。而是坚定地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百姓服务。

最终,余燕恰也凭借着自己回报家乡的决心,以及优秀的专业能力,成功被怒江州人民医院录用,而她也终于完成自己回报家乡的心愿。

相信这座山村里不只有一个余燕恰,会不断涌现出很多个余燕恰一样的孩子。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着,也是为了美好家乡的建设而努力奋进着。

布施底桥的建立不仅为当地人带去了便利,更是给当地的孩子带去了光明的未来。他们通过这座大桥走出去,在外学习到知识后,带着自己所学回报自己的家乡。

结语

结语

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有更多“爱心桥”的建立,帮助更多的学生更好地学习,也帮助更多穷苦地区的人民更好地生活。

这并不是一个美好的期盼,而是一个正在实现的事实。

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爱心桥”,这些桥连接的是被江河隔断的两岸,又何尝不是连接着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