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选自《儒脉:中国儒家学派史》,韦力/文

唐大历、贞元年间,出现了新《春秋》学派,该派“舍传求经”开辟了解经新思路,此学派有三位代表人物:啖助、赵匡和陆淳。啖、赵二人的著作已失传,唯有陆淳的《春秋啖赵集传纂例》《春秋集传辨疑》《春秋集传微旨》传世。陆淳在他的著作中多有引用啖助、赵匡的观点,后世乃是从这些书中来疏理啖、赵的春秋学思想。

啖助首先是揣测孔子修《春秋》的用意,对此研究《春秋》三传的学者各有各的解读。以啖助的理解,推崇《左传》者认为孔子修《春秋》是为了“考其行事而正其典礼,以上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推崇《公羊》的学者认为“将以黜周王鲁,变周之文,从先代之质”;推崇《穀梁》学者的理解则为“明黜陟,著劝戒,成天下之事业,定天下之邪正,使夫善人劝焉,淫人惧焉”。(陆淳《春秋啖赵集传纂例》)总之,在啖助看来,《左传》的着眼点在于典章制度,《公羊》和《穀梁》偏重于善恶褒贬,他认为《春秋》三传的说法都“未达乎《春秋》之大宗”,那么,孔子作《春秋》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啖助认为,孔子的真实目的是“救时之弊,革礼之薄”。(陆淳《春秋宗指议》)

何以见得是如此呢?啖助的解释是:“夏政忠,忠之弊野,殷人承之以敬;敬之弊鬼,周人承之以文;文之弊僿。救僿莫若以忠,复当从夏政。”(《春秋宗指议》)啖助认为,夏崇尚忠,商崇尚敬,周崇尚文,到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所以孔子作《春秋》是“以权辅正,以诚断礼”。孔子乃是用夏政来救周之失,所以啖助认为《春秋》一书乃是以夏为本,不全守周典

赵匡的部分观点与啖助相同,但较啖助更为强调《春秋》的褒贬大义,在他看来《春秋》是为了“尊王室,正陵僭,举三纲,提五常,彰善瘅恶,不失纤芥,如斯而已”(《春秋啖赵集传纂例》)。赵匡认为,《春秋》中的“例”和“体”蕴含着褒贬之意,“故褒贬之指在乎例”。但是赵匡不赞同啖助的“变周”之说,认为《周礼》本身没有弊端,是人们不遵奉礼,才有了问题,所以《春秋》是在变乱的时代维护周礼。

陆淳不同意赵匡的观点,在《春秋集传微旨序》中说:“是生人已来未有臻斯理也,岂但拨乱反正,使乱臣贼子知惧而已乎?”在陆淳看来,如果把《春秋》理解为防乱之药,就贬低了孔子的思想。他认为,孔子思想高于礼,甚至在思想上高于天子。啖助和赵匡没有批评周天子的言论,而陆淳却有所批评。

三位学者都对《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提出了批评,在啖助看来:“惜乎微言久绝,通儒不作,遗文所存,三传而已。”孔子的真言已不见流传,后世只能通过《春秋》三传去理解孔子思想。但是“传已互失经指,注又不尽传意,《春秋》之义,几乎泯灭”(《春秋啖赵集传纂例》)。他认为为《春秋》所作的传已经失去了孔子思想的原旨,而为传作的注,更是离主旨甚远,但真正的智者还是能通过原经来了解孔子思想,可惜这样的人太少了。

以啖助的理解,“故《春秋》之文,简易如天地焉。其理著明,如日月焉”。《春秋》一书写得极其简约,却又极其明白,该书所包含的道理有如日月般明了,遗憾的是:“但先儒各守一传,不肯相通,互相弹射,仇雠不若,诡辞迂说,附会本学,鳞杂米聚,难见易滞,益令后人不识宗本,因注迷经,因疏迷注,党于所习。”(《春秋啖赵集传纂例》)

人们难以读懂《春秋》中的精髓,原因就是“因注迷经,因疏迷注”,问题都是出在经和注的烦琐解释上,所以啖助提出,应当“剪除荆棘,平易道路”,才能使推崇儒家思想的人真正走上康庄大道。

赵匡也认为《春秋》“辞简义隐”,反对把《春秋》看作史书。陆淳继承和发展了啖助的观点,认为“《春秋》之文至简,故字皆有义”。总之,盛唐三贤认为要舍弃前人的传与注,直接从经文中探求大义,虽然那时《五经正义》已经颁布,经学表面归于一统,但还没有克服烦琐的经注,在三贤看来,尽管“三传所记,本皆不谬”,但更重要的还是探其本源,这正如啖助所言:“此经,《春秋》也;此传,《春秋》传也。非传《春秋》之言,理自不能录耳,非谓其不善也。且历代史籍,善言多矣,岂可尽入《春秋》乎?”(《春秋啖赵集传纂例》)

两汉以来,儒家经学始终以章句训诂为主要形式,义理淹没在训诂之中,三贤开创的新《春秋》学派对后儒影响颇大,尤其是宋儒继承了三贤的治学传统,他们弃传就经,以经求经,来寻求《春秋》大义。邵雍称:“《春秋》三传而外,陆淳、啖助可以兼治。”(邵雍《皇极经世》)元吴澄则夸赞三贤说:“唐啖助、赵匡、陆淳三子,始能信经驳传,以圣人书法纂而为例,得其义者十七八,自汉以来,未闻或之先。”(皮锡瑞《经学通论》引吴澄言)

但也有人对三贤的解经方式提出批评,《新唐书·啖助传》评价说:“啖助在唐,名治《春秋》,摭诎三家,不本所承,自用名学,凭私臆决,尊之曰‘孔子意也’,赵、陆从而唱之,遂显于时。呜呼!孔子没乃数千年,助所推著果其意乎?其未可必也。”啖助等人批评《春秋》三传,认为三传未尊孔子本意,那么孔子到啖助的时代已经过了一千多年,他们怎么能不借助三传直接了解孔子的思想呢?在主修《新唐书》的人看来,这种做法只会让人穿凿诡辩,凭己之意随便来解经,而这正是三贤之弊。

一本书纵观中国儒学史

读懂中国历史、政治和文化演进的底层逻辑

01

02

03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