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豆和苜蓿等豆科植物可以在缺氮的贫瘠土壤中生长,归因于它们与根瘤菌建立共生根瘤的能力。青铜器皿上发现的大豆象形文字表明,人们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注意到大豆具有特殊的根瘤结构。侵染线(infection thread)是根瘤菌侵入宿主植物的通道,是形成固氮根瘤的关键,但是对于根瘤菌侵染的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未知的。

近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CAS-JIC植物和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Jeremy Murray课题组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发表了题为“Unraveling the rhizobial infection thread”的文章,综述豆科植物侵染线形成的分子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研究综述首先简要回顾了豆科植物侵染线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结瘤过程中的部分侵染相关基因及其突变体表型。然后该论文重点综述了两项最新的科研进展:细胞周期核心组分“MYB-AUR1-MAP”调控根瘤菌侵染的分子机制,以及共生特异的“侵染复合体Infectosome”在侵染线极性生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根瘤菌侵染豆科植物。(A)大豆的早期象形文字(左)和大豆植物的模式图(右),象形文字中间的水平笔画被认为代表地面,底部的三个点象征着土壤中的根瘤。(B-G)根瘤菌侵染苜蓿根毛的过程,比例尺为50微米。(H)侵染线穿过根毛并延伸到根瘤原基中,蓝色表示根瘤菌,比例尺为200微米。

最后,该文还探讨了这两个分子模块在共生过程中的潜在联系,以及胞质分裂机制为共生微生物细胞内侵染提供进化基础的假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根瘤菌侵染根毛的分子机制模式图。

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Jeremy Murray研究员长期关注植物与微生物共生相关研究,主要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 Commun、PNAS、EMBO J、Plant Cell和Mol Plant等期刊。Jeremy Murray研究员为该论文通讯作者,高锦鹏博士为第一作者,博士生梁文杰、谢芳研究员和中科大刘承武研究员也参与了该论文的撰写。 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93/jxb/erae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