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慕容洞唐的第0040篇原创日记。我会持续日更公开日记,做一个懂流量的人。此文写于2024年01月25日。

很久不更新了,真是罪过。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在了短视频,因为这是处于传播学的角度去思考后做出的行为反应。

根据《跨越不可能》这本书的作者史蒂芬·科特勒的统计,书籍的知识浓缩度要远远高于博客文章和杂志长文几乎有十几倍的差距。

他给出了一组数字:

一篇博客文章:阅读大概需要3分钟,可以获得作者3天的工作成果。

一篇杂志长文:阅读20分钟,获得作者4个月的工作成果。

一本图书:阅读5个小时,获得作者10-15年的工作成果。

也就是说如果我持续坚持日更的一个状态,实际上对我自己就是一种透支。因为我不喜欢随笔写点文字出来糊弄别人。

文字作为一种高效的传输媒介的没落,实在令人扼腕。书籍的确是信息密度最高的载体,没有之一。但文字的阅读速率太高了,常常会让很多内容创作者焦虑不安。

记得在2010年前后某网文平台看到一位写手在吐槽,只要自己更新慢了就会被读者各种刁难,甚至被无故谩骂。现在想想,阅读和写作之间存在的效率剪刀差。尤其是坚持公开日更的,文章质量好的透支自己,文章数量多的产生垃圾。

现在感觉很多微信公众号都是AIGC,且偷懒不做标识。如果是这样的内容产出,我不如不看。

文字组合而成的信息密度最高,但也最难产出。因为文字的书写本身就是一种思考。正因为有了文字,才使人类进入到有历史记录的文明社会。

《淮南子·本经训》有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可见,文字的力量。类似仓颉造字的,还有北欧奥丁的鲁纳文字传说。

古代的读书人,对中华文字非常崇尚,敬而惜之。“西北学宫之冠”武威文庙文昌宫道教崇拜中形成了专门敬惜字纸的组织“凉州惜字会”就是由此而生。

文字看到人少了,这的确让慕容洞唐非常困扰。根据 ROI 投入产出比计算公式 :ROI = (投资收益-投资成本)/投资成本* 100%。我在文章上的投入产出比,实在是惨不忍睹。

投入的实际收益水平明显低于预计数的时候,也许要考虑一下是不是方向有问题。公开日记这类体裁不是高流量的入口,我应该有自知之明才对。日记不会断更,但更多的精力我会放在视频制作上面。

目前的趋势就是这样,人们更愿意接受视频。愿意去持续阅读文字的人,本来就是对自己要求更高的人。

2024年,慕容洞唐决定 All in 视频。

2024,慕容洞唐会继续开放自己的系统。开放自己的大脑,欢迎围观我的微信朋友圈。添加好友请备注【读者】,2024我陪你一起进步成长~

本文作者简介:

慕容洞唐,别名契苾小优,字优,原名冯洞唐。祖籍洛阳,源于赵郡。致力于凉州文化和洛阳文化的知识可视化(knowledge visualization),主张将《凉州词》、前凉王陵、铜奔马“IP私有化”。*笔者才疏学浅,如有遗漏错误还请各位同仁同学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