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扫码看视频

他,是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兰州石化公司里的一名普通员工。不过相信大多数人和记者一样,在大家的刻板印象中,理工科的人总是紧锁双眉,心无旁骛地研究公式、一丝不苟地做着实验。张君屹却是打破了这一“刻板”,他温文尔雅,初次见面也没有距离感及表面的客套,很多话都非常的中肯实在。每当说到有趣的事情,他还会不由自主地露出愉快的笑容,给人感觉亲切、随和。

谈起催化裂化,张君屹先为记者来了一番科普。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石油人陆续攻克了石油炼制中的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脂以及有关的催化剂、添加剂等5个方面的工艺技术,并开始走在国际前端,被誉为炼油工业的“五朵金花”。事实证明在那之后,催化裂化装置在炼油厂就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以来催化剂都是催化裂化装置的关键核心技术,比拼的就是催化剂配方技术和生产制备技术的先进性,当然最近十多年环保技术决定了其能否持续发展。”张君屹认真地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发现以前的催化剂制备过程对环境污染很大,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企业的研究目标都是要在源头上根除这种污染,现在经过工艺优化、装置改造和投运环保设施,我们实现了绿色生产,在谷歌地图上早已看不到以前催化剂厂上空雾蒙蒙的大气污染物了。”说起人生中最幸运的事,就是与高雄厚院士和其带领的中国石油催化剂研发团队一起工作,并担任了院士助理。在最优秀导师的指导下,张君屹和研发团队一起潜心研究,协同工作,让他对催化剂这一领域有了更深的了解。张君屹说:“无论是发明还是创造都需要一个团队的力量来共同努力,一个人很难去独立创造、开发出一个大的科研成果。我很高兴是因为我之前学到的各种知识在团队里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就像原来我是一个孤立的零件,在这里高院士和大家帮我整合组装成一个完整的‘机器人’。”

在从业的近30年里,他参与组织申报、实施了19项中石油总部和石化公司科研项目,总经费1.3亿元,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成套技术成果。他发表了9篇论文,授权发明专利11项。教授级高工的张君屹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得到同行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赏,但他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总是保持着虚怀若谷、执着务实的心态,总是考虑如何将自己的事业深深植根在催化剂业务中,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耕耘。也正因如此,张君屹谈起成绩脸上没有一丝骄傲:“虽说我的工作立足于工厂的工程化技术,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企业所用,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但我现在要抓住基础研究不放,因为从基础研究出发,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才有创新力,而非永远只是一个跟跑者。”为了保持创新力,他一有时间就会阅读大量的外文杂志,有机会就参加国内论坛和技术交流会。“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必须多了解学科发展最新动向和国际前沿,必须勤于思考,必须善于总结,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心无愧的坚守源于义无反顾的追求。在科学的世界里,重复性无处不在,而兴奋感和责任感,则驱使张君屹近三十年都坚守在这个看似枯燥的战场。“科学的突破就是一个瞬间或积累到一定点的爆发,需要耐得住枯燥和寂寞。但是我在不断失败的过程中解决的问题,带来的兴奋感不是逛逛街,或者出去玩所能带来的,这是我义无反顾的原因。”另一方面,近年来他也深深认识到科技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点。“在我们这个行业里,我希望我们的技术在全球化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个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们有像高雄厚院士这样的学术带头人的奋发图强,为中国的科技事业鞠躬尽瘁,今天我们才有了与国际化大公司抗衡的勇气和魄力。到我们这一辈,应该做得更多一些,尽全力冲击甚至是超越世界一流水平。就像之前国内还会用到国外的催化裂化催化剂,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部替代。”

下一步,张君屹和他的同事们将大力推进催化剂产业的发展,将基础研究成果与工程化技术紧密结合,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催化剂产品。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沛珂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