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称“新岁”“岁旦”,又称“过年”“过大年”,她承载了丰厚的中华文化。春节期间,全国到处都洋溢着浓浓的喜气。然而,在喜庆欢庆的节日氛围背后,我们是否曾思考过‘喜’字的由来和背后对身心健康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喜’字的源起可追溯至‘鼓’字。在这个古老的汉字中,‘喜’的上部即为‘鼓’的原形,而在古代,最早的乐器之一就是以鼓为代表的打击乐器。古文字中将‘乐’(yue)与‘乐’(le)同字,因此‘鼓’代表着吉庆和欢乐。

‘喜’字的下部则包含了一个‘口’字,将欢乐之情直接从口中表达出来,也可形容为‘喜出望外’。

正如古籍《菜根谭》中所言:“福不可邀,为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福气是来之不易的,但养好‘喜神’却是招福的关键。古代智者深信,要与神明相会,需要集中内在能量。‘喜神’深植于我们的内心,是长期保持积极心态的核心。它既温暖,又坚韧,滋养我们内在的精神。

通过积极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我们能够吸收正能量。因此,养‘喜神’不仅是对身体的呵护,更是从内而外实现幸福与健康的途径。

在广西的长寿之乡巴马,清嘉庆年间,嘉庆皇帝曾赐予142岁高龄的蓝祥老人一首诗,诗中“烟霞养性同彭祖,道德传心问老聃”两句道出了老人长寿的秘诀,强调了自然养身和道德养心对心身健康的重要性。

巴马丽琅,同样源自帝王祝寿诗“长生宝箓丽琅函”中,诗句潜藏着古人的养生智慧。享受‘福’禄,怀‘喜’悦,通过内外修善,让一生幸福美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