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七年(公元653年),玄奘结束了西行之旅,携带大量的经文回到京都,恰好经文萧散虚和的思想,与中华传统艺术理念吻合,受到帝王推崇,逐渐风靡朝野,由此诞生“写经体”。

这种书体与“唐楷”有所不同,“唐楷”传世法帖大多数是中楷,推崇“尚法”理念,形态端庄规范,笔笔匀称精细,一派庄严肃穆之象。

“抄经体”则以小楷为主,笔画精美秀丽,如褚遂良的字一般,具备粗细、轻重的变化,字字绰约灵动、流逸坚韧,意在激发经文的清雅儒和之韵。

对于当代人来说,虽然临摹“唐楷”可以强化法度意识,但深奥精微的笔画变化,不容易参透,用笔缺失准度、活力,慢慢产生呆板之病。

恰好“抄经体”规避这类问题,以小楷抄写,极大程度锻炼控笔协调性、精准度,绰约多姿的意态,还可以提高笔法变化、思维活力,利于日后临摹行、草书

而且武则天时期,朝中选拔一批“官方抄经生”,水平能媲美专业的书法家,1900年王圆篆道士,无意在甘肃莫高窟,挖出大量的文书,发现许多“官方抄经体”。

其中有一件颇为精美,足以盖过“天下第一小楷”《灵飞经,它就是敦煌小楷《德言》,作者至今不详,依据水平分析,大约由宫中“高手”所抄写。

全文共计3000余字,用笔一丝不苟、认真细致,即便篇幅浩瀚,却未见一字散漫松懈,十分优美精到,起笔凌空取势,如褚遂连一般,奠定虚灵绰约的基调,入纸后利于笔锋翻转。

例如文中的“染”字,起笔造势后,迅速翻转笔锋,有一个小圭角,提前为下一笔奠定底蕴,给人行云流水之感,消除楷书的平板拘谨之态,就像右边三点水,笔断意连,尽显畅意通达。

整个字体方圆兼备、轻重有序,略向右边偏移,又巧妙维持了平衡,这点好似欧阳询,险中求稳、妙趣横生,通篇章法具有轻微的起伏错落,好似“仙人下凡”一般,清扬而悠远。

时常临摹,不仅书法技艺有所提高,还能平和心境,消除疲劳、压力,专心致志研究卷中笔法、章法等技艺,提高专注度和细节观察力

然而,敦煌藏经洞现世后,未引起世人的重视,被外国人“捷足先登”,以超低价格买走数万件文书,这幅《德言》被法国人伯希和选中。

有4卷带回法国,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另外4卷幸存于国内,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同《四库全书》、《永乐大典》、《赵城金藏》合称为“镇馆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