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隆·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火箭回收技术,自问世以来,便引来了全世界的瞩目。尤其是该技术,还仅由其独自掌控,这就更凸显了可重复利用火箭的珍贵与其重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位于得克萨斯州博卡奇卡星际基地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星际飞船的超重助推器

因此完全可以说,可重复利用火箭几乎是所有拥有强大航空航天能力的国家,想要掌握的技术,我们自然也不例外。如在未来的火星探测任务中需要使用的长征九号,按计划就应该是可重复利用火箭。

但可惜的是,以我们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实现火箭回收。这无疑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毕竟若是追溯火箭发展的源头,它还是我们在古时率先发明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一定听说过一个故事,即在中国古代,一个叫万户的人,曾坐在绑着47个自制火箭的椅子上,同时双手举着2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

只可惜按照其原本的计划,虽然是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筝的力量飞起,但却不幸遭遇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火箭技术本就起源于中国。毕竟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火药,又为火箭的发明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而火箭出现后,在中国被迅速地用于军事行动和民间娱乐中。例如在10~13世纪,宋、金、元的战争已经应用了火枪、飞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药武器。那时的飞火炮和现代的火焰喷射器相似,是一种原始的火箭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到了元、明时代,火箭兵器在战争中又迎来了很大的发展,开始出现许多与现代火箭类型相近的火箭。如二虎追羊箭、九龙箭、一窝蜂等火箭,它们都利用了火箭多级串联或并联的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我们作为最初掌握火箭技术的先行者, 居然会被后来者超越,这该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不过好在要不了多久,这一切都将被逆转。

因为就在1月19日,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大型可复用液氧甲烷火箭首枚试验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满完成试飞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试验过程中,原型助推器在起飞后,顺利到达了350米的高度,并且在60秒后降落于大约100米远的着陆台上。

此外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朱雀三号不仅是可重复使用火箭,还是我国首款不锈钢火箭,总之就是省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数据也显示,朱雀三号的箭体直径有4.5米,一子级设计复用次数不少于20次,具备一箭多星、平板堆叠卫星集群发射的能力。并且其贮箱结构采用高强度不锈钢材料,发射成本相较一次性使用火箭,可降低80%至9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更令人惊喜的是,当我们还在为朱雀三号欢呼的时候,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所属火箭公司自主研发的快舟火箭,也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1月26日15时,快舟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试验箭顺利完成垂直起降试验。据说这次试验采用的是其自主研发的液氧甲烷发动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重要的是,本次试验的飞行时间总共有22秒,空中悬停了9秒,并且悬停高度精度高达0.15米。这意味着试验箭着陆姿态平稳,着陆位置精确。为我国未来的火箭回收技术又加上一层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而言之,虽然比起埃隆·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成熟的火箭回收技术,我们的可重复利用火箭目前还不完善,但终归是开了个好头。

因此显然要不了多久,我们也会拥有自己的可重复利用火箭,并可能将该技术应用到长征九号上,完成未来的那趟载人往返火星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