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科技是必不可少的支撑力量。 生态环境科技从20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成为以解决环境问题为导向的横断学科,将物理、化学、生物、工程技术等基础学科在水、大气、土壤、生态、固废等环境要素上展开应用、提出解决方案; 并在管理治理层面汇集经济管理和人文社科,构建了宏大而复杂的结构,呈现强烈的交叉特征。 今天,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目标对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和战略发展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机遇。

本期邀请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生态环境与绿色创新专委会的十位青年学者,艾春玲、冯丹阳、高凯烨、霍佳鑫、刘懿颉、秦晴、武泼泼、杨晶、曾雪婷、张懿璇,分享在生态环境科技一线的经验、心得与见解,欢迎更多志同道合的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生态环境科技结构与战略体系发展与建设,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科技供给力。

"——张懿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艾春玲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支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加强美丽中国的科技支撑,对于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环境科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利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科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我国在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大气重污染成因机理分析、“天空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突破了一批重大理论问题与核心技术瓶颈。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深水区,面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新部署新要求,科技创新要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继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必须从源头、结构着手,在关键领域、关键认知、关键技术上找到新发现、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为高水平保护插上科技的翅膀,以更高效率、更小代价、更低资源投入,推动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丹阳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做好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支撑工作

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打造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地方高质量发展,促进各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选取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典型案例,研究其如何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如何建立并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如何开展地方生态文明实践。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在有效带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有力促进各地绿色发展转型、有效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落地见效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显著提升了公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党政领导干部的绿色政绩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四个自信”。未来一方面要研究构建美丽中国建设指标体系,分析典型案例的示范效果,归纳各省、市、县形成的典型生态文明实践模式;另一方面,通过总结示范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支撑美丽中国先行省区、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和海湾等美丽示范样板的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凯烨

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系统可靠性将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提升人居健康的系统韧性理论支撑

在致力于打造美丽中国的过程中,推动生态文明与人居健康有机结合变得愈发深远而迫切。在这新时代、新挑战面前,适应并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求是必要的。系统可靠性研究可作为分析生态系统韧性的理论支撑,成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理论推动力。通过系统工程的深度介入,能够更有效地选择和优化融入生态文明和人居健康因素的生态系统韧性,同时也能有效应对新兴科技领域的不确定性,使科技真正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系统可靠性的目标在于从系统的视角,通过可靠性的建模和分析,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望在生态文明与人居健康的研究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实现科技的深度融入美丽中国建设的各个层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霍佳鑫

四川大学数学学院教师

转变经济发展观念,用科技搭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桥梁

绿色经济的转型需要观念先行,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可以用科技搭建联通二者的桥梁,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于经济发展动态、科技发展规律、自然规律以及中国国情的视角,从科技角度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延展性从而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底层逻辑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协同为出发点用绿色科技助推经济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新能源光伏产业为例,缓解光伏供需匹配问题,创造多样化需求场景,充分发挥其小而灵的优势,打造光伏入户,辅助高压输电的支路传输。通过尽可能客观地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用科技达到尽可能有效地改变经济模式,进而引拔经济的系统性变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懿颉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助理研究员

以科技创新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依然存在“家底”统计尚不清晰、产业链条延伸不够、产业发展活力不足和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需要建设涵盖生态产品生产、加工、制造、流通和服务等经济活动的产业化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要加强绿色科技创新,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赋能生态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有效促进区域生态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晴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综合利用与高质量发展绿色转型课题成为当前生态修复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了很多因时代变迁与经济转型发展遗留下来的废弃矿坑,在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工作之后,仍有着大量微改造与综合利用与转型的需求。因此,如何聚焦这些废弃矿坑生态修复后续工作,构建诸如“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等的多元介入的矿业废弃地转型与优化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废弃矿山整治具有生态修复与土地整治的双重属性,可以解决面临的诸多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多等诸多治理难题,同时也可以通过微更新与改造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泼泼

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讲师

迭代科普体系,凝聚美丽中国建设合力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相辅相成,同等重要,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支撑力量。新时代以来,我国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日新月异,但整体而言,目前“两翼”还处于科技重、科普轻的不平衡状态。高质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定然需要不断迭代升级科普体系以凝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一是逐步迭代升级以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人来感触科学与自然之美;二是完善推广以职称评定、成果认定为代表的政策激励体系,激励更多专家学者推出更高质量的专业领域科普作品;三是推动形成科普大V、高校师生、党政干部等社会团体参与体系,形成全社会懂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科普的迭代升级,定会促使蕴藏在广大人民之中的万千锦囊妙计迸发生辉,百江汇海,奔涌向前,凝聚起共建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晶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以科技创新推动数字化、绿色化深度融合发展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美丽中国,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赋能,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化与绿色化相互耦合、互相促进。一方面,数字化助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与传统重点产业深度融合将促进产业全方位全链条升级改造,大幅减少物耗和能耗,实现生产效率与能效的双提升。另一方面,数字化赋能美好生活。数字技术的放大、叠加、聚合、倍增作用,可以促进优质公共资源进一步开放共享,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些期待与需求又进一步促进数字化发展。新的一年,希望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实践案例,与更多同行一起探索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雪婷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

激活科研人才创新活力,助力勾勒“美丽中国”画卷

科技自强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路径,科技创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的重要驱动。“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发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以提升科技自强,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的强有力保障。同时,也需关注美丽中国建设中出现的新阶段、新挑战,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的培育,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以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构建创新价值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激活绿色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提高科技人才的创新贡献力;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的聚集、辐射作用、重视绿色低碳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卓越工程师的引领作用,有效构建绿色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高地,从而助力勾勒“美丽中国”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懿璇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生态环境与绿色创新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以科学技术学助力生态环境领域科技

强化领域科技是2023年中央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领域科技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和跨学科的比较式科研与创新机制,在宏观层面统筹解决科技领域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科学技术学能够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考虑科技问题,从社会治理、政治军事、文化传播等多维度,用非线性、复杂性方式研究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注重科学内部与外部因素的结合,能够全方位助力领域科技体系建设。如果各领域和学科是“砖”,科学技术学就是“水泥”,共同筑起绿色科技创新的高楼大厦。

生态环境科技通过解决问题将基础学科在技术层面进行转化、在已有问题得到解决或新问题产生后,相应学科建构也会发生变化。今天,新目标新使命提出新要求,生态环境科技的学科结构和科技战略政策体系也面临着新发展、新变革、新机遇。更需要科学技术学在各领域与学科的连接与协同中发挥出应有的功能,服务于建构新时期生态环境领域科技的行动者网络,积极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在科技哲学和科技战略中的指导意义,发挥独特的创新驱动作用。

编者语

新年之际,邀请青年学人分享研究与思考,是三思派过去两年形成的一个新系列。今年继续。这个系列的每一篇文章,由一位召集人,邀请10位青年学者,围绕同一议题展开讨论。与过去两年相比,今年每一篇的议题更为聚焦。参与的每位青年学人在300字内,分享与议题相关的——自己过去一年的研究心得、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进展或者问题、在新一年的探索计划。期待青年学人精心打磨的300字,能够带来更多的思考、引发更多的讨论。

HELLO 2024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本文由“三思派” 特邀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生态环境与绿色创新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懿璇 牵头组织和编辑。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