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式手枪其实是从1960年开始研制的。在制定国家自主研制武器装备的长期规划时,鉴于五四式手枪已广泛配备,以及五九式手枪虽已复制完成但尚未通过正式验证的情况,为了满足我军团级以上干部在配枪方面的需求缺口,我们提出了开发一款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的自卫手枪的计划。

与五四式和五九式手枪不同,六四式手枪在研制之初就具备相当强的自主性。为此,专门制定了战术技术指标,并未采用现成的各种手枪弹。六四式手枪的枪身和弹药都是从零开始自主开发的,通过枪厂、弹厂和科研部门的“三结合”方式同时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六四式手枪在结构设计上受到五二式公安手枪(其原型为德国的PPK)以及五九式手枪的影响。同时,该手枪所使用的子弹设计也主要以广为人知的自卫手枪弹——勃朗宁7.65毫米枪弹为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根据国情和战术技术指标的要求,进行了较大的改进。最终,在1964年通过设计定型,该枪和弹药被命名为“六四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四式手枪弹的装药量和初速较勃朗宁7.65毫米手枪弹更大,因此与PPK在尺寸、重量和自动原理上相似的六四式在射击时会产生更强烈的后座跳动,导致散布范围增大,对射击精度产生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定型后,我们进行了大量的专项研究和改进工作。其中包括在弹膛内部增设螺旋槽以及调整握把虎口部分的外形以优化勤务性能等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克服了多个挑战并成功解决了六四式关键性能问题后,我们在产品生产阶段遭遇了更为复杂的难题。由于当时国际环境的变化,国家提出“三线建设”的号召,生产任务被转移到另外一个厂家,紧接着“十年浩劫”开始,转产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一直到10年之后才勉强通过了生产鉴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因此厂家对六四式手枪的结构以及生产装配流程进行了数次调整。直到1982年,该手枪才正式通过生产定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四式手枪的量产始于1982年,其生产厂家在国产手枪中位居首位,因此产量十分可观。正因为此,我们如今能够频繁地目睹这款武器的身影。由于设计方案的确定到实际生产阶段耗费了整整18年的时长,六四式错过了进入部队装备序列的最佳时间,最终未能成为我军的制式手枪,而是主要装备公安、保卫等部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在对64式正式批量生产之前,还是有两轮较小批量的试生产,一来是为了作为礼品枪向国庆15周年大庆当作献礼,另一次则是在文革前供部队少量试装备。而这两批加起来的产量拢共不超过300支,并且和1980年代生产的64式还是有较大区别的。首先,厂家的区别决定了试产枪与量产枪的差异。试产枪由承担设计任务的厂家生产,因此具有丰富的经验。其次,两者的结构也存在差异。试产枪并未采用量产枪所采用的工艺改进,同时由于其产量较小,其表面是通过手工抛光完成的,这使得试产枪相比量产枪更加精致。最后,两者在套筒上的标识方法也有所不同。这批试产枪的识别特征最为突出,其显著之处在于握把贴片的颜色与量产枪明显不同,采用了红褐色的贴片。此外,握把贴片中央还印有“八一”军徽,而非常见的六四式五角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试产的这批六四式要采用红色握把贴片?这方面尚未找到准确的证明。不过,此前的五二式、五九式都有采用红色握把贴片的先例,而且作为献礼和试用型号,红色握把比其他颜色更为合适一些。最关键的是,自卫手枪往往是佩戴者职级和身份的象征。相较于战斗手枪,这类武器的射程和威力相对较弱,因此在实战中作为战斗工具的价值有限。然而,它们凭借其小巧的外形和精良的制造工艺,具有相当高的收藏和展示价值,因此从革命战争年代起,这种手枪就有向上级指挥机关和特殊军种集中的趋势。然而历史上,这些试产的六四式也的确是装备在了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上,尤其是空军系统的领导干部,像当时的空军司令员、开国中将吴法宪,都有一支1965年生产的献礼版的试制六四式手枪,并且这支枪的尾数还是174,那么其他使用者的身份可想而知。因此说这批红把六四式是“将军枪”,是毫不夸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四式握把贴片图案设计在五四式、五九式简单模仿原型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边角增添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云纹,呈现出鲜明的中国色彩。后续推出的七七式保留了原有特征,但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呈现出更加粗糙的品质。在某些版本的七七式中,甚至剔除了中央的五角星图案。此外,七七式的握把贴片全部为黑色,仅有极少数77-1型进行了改进,采用了红色握把贴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即使军警两用的九二式手枪已经演进改进版,全国公安系统中仍保有相当数量的六四式手枪。然而,考虑到这是半个多世纪前的设计,其最终被替换的命运是无法避免的。目前,我们试制的这一小批“将军枪”已经过了50岁的使用期,通过各种途径已经被逐渐淘汰。然而,若能深入挖掘这把“将军枪”的历史使用者以及其过往经历,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并珍视这一珍贵文物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