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捷

图书推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名大衰退1929~1933

作者弗里德曼、施瓦茨

翻译:雨珂

出版:中信出版社

1929-1933年的美国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这场危机蔓延到全世界,对整个世界经济乃至政治格局都有深刻影响。

上世纪二十年代,随着一战结束和金本位的恢复,全世界大量资金流入美国,造成工业繁荣、地价高涨、股指攀升的局面,人们都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憧憬,即“美国梦”。既然是梦,终有醒来的那一天。但“衰退”还是“大衰退”,两者实在大为不同。

弗里德曼的《大衰退》就是来解释衰退如何转变成为大衰退。二十年代末,美国证券市场上已经有明显的泡沫,投机活动非常猖獗。政府对此深感忧虑,一部分官员认为应该“道义劝告”,另一部分官员则认为,只有紧缩货币,才能直截了当地抑制投机活动。最终,美联储调高了贴现率,选择用严厉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直接打压证券市场。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了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9年大萧条下,美国一家银行出现挤提潮

虽然股市暴跌,投资与消费都逐渐下降,但大家并不认为金融体系本身存在什么问题,好日子很快还会到来。就在这时,英国爆发了大规模针对英镑的投机,即“英镑危机”。英国政府当机立断,放弃金本位,从而彻底杜绝了投机。人们猜测,投机者很有可能接着把注意力投向美国。恰逢美国经济衰退,它很有可能步英国的后尘,也很快放弃金本位制。

然而美联储不想放弃金本位,罕见地过度反应,再次急速上调了再贴现率,用以打击国际炒家。如此严厉地防御,使国际炒家望而却步,可是苦了美国国内的银行。本来货币存量就紧张现在一提高再贴现率,等于一把勒紧银行的脖子。很多银行在这一轮挤兑中倒闭。银行倒闭比股市崩盘更严重,直接影响到投资与消费,也进一步减少了货币存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失去工作的工人在纽约市政厅前抗议

紧接着,美联储又走错了 第三步棋。1932年4月,国会向美联储施压要求其进行大规模公开市场操作,回购政府债券。由于政策的“时滞”,美联储没来得及看到政策的实际效果。弗里德曼后来的统计研究表明,短短两个月的公开市场业务已经开始拉动美国经济复苏。然而,美联储多数官员认为降低名义货币利率已足以保持宽松货币政策,于是停止公开市场的交易,也就终结了美国经济复苏的可能。

半年后,也就是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人民担心罗斯福放弃金本位,又开始挤兑黄金,开始了又一轮挤兑潮。美联储没有设法缓解人们挤兑的焦虑,而是采取防御性措施,控制黄金,使得货币存量进一步下降。结果,很多银行躲过前一年的挤兑潮,但终没有躲过这轮,纷纷倒闭。商业银行的倒闭又进步加剧货币存量的萎缩,使得美国经济被牢牢地按在谷底。

罗斯福上台后,积极推行新政,加上外部环境的有利变化,终于使美国经济逐步走出衰退。最终,是美国人民为美联储支付了学费。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