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之中散落着一个个方方正正的蜂箱,身着防蜂服的赵艳君打开盖子,密密麻麻的蜜蜂嗡嗡乱叫,蜂窝中满是浓厚的蜂蜜。

2023年12月24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曾报道,来⾃广东韶关罗坑镇瑶族村的赵艳君,因为看好家乡农产品的市场潜⼒,从广州返乡养蜂,将罗坑镇的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当地⼏⼗位蜂农蜂蜜滞销的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

“一开始没有经验走了很多弯路,花好几万买的蜜蜂全跑了,这两年终于赚钱了。”近日,34岁的赵艳君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去年利润有20多万元,虽然积压了一些库存,但他仍对市场行情充满信心,正在想办法拓宽销路。驻罗坑镇瑶族村第一书记黄家文对南都记者说,村里正在考虑争取资金,建设养蜂宣传培训基地,让赵艳君传授经验,带领更多村民致富。

返乡养蜂被外媒报道

“这里的气候很适宜养蜂,一年四季都可以收蜜,春天花开得早,冬天又不像北方那么冷,一年下来产量比较稳定。”赵艳君告诉南都记者,这两年已无需再投入大量资金采购养蜂装备,产量也有保证,去年利润有20多万元。

他原本在广州一家公司从事电商运营工作。2015年辞职回到家乡罗坑镇。“我离开广州不是因为工资待遇问题,罗坑镇拥有茶叶、蜂蜜、香菇等很多优质农产品,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我希望将它们推广出去,同时实现我的创业梦。”

新加坡《联合早报》关注赵艳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加坡《联合早报》关注赵艳君。

《联合早报》提到,回乡创业后,赵艳君利⽤做电商的资源,帮助当地农⺠打开产品销路。他说:“我学的是市场营销,赶上电商蓬勃发展,就想让家乡的农产品也搭上电商快车。”

在他的带动下,罗坑镇的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当地几十位蜂农蜂蜜滞销的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产品销售做得有声有⾊,赵艳君转型建⽴了养蜂场和蜂蜜包装⼚。经过五年持续投⼊,他的蜂场已增加到六个,被列为瑶⼭蜜蜂养殖示范基地。

赵艳君向南都记者讲述,以前蜂农主要将蜂蜜卖给亲戚朋友或特产店,“我的收购价每斤提高了4-10元,卖给了淘宝店、微商等”。

为了保证供货稳定,他还会手把手教蜂农养蜂。

“以前大多数蜂农都是在山上放养蜜蜂,任由它们自生自灭,蜂蜜产量没有保证,而且蜂农也存在认识误区。”赵艳君打趣说,“比如我爸看到蜜蜂脚上沾着花粉,以为蜜蜂是采完花粉回来酿蜜,其实它是先吸了花蜜回到蜂巢再吐出来。”

稳定的产量就是最好的证明。跟着赵艳君养蜂的蜂农越来越多,“养蜂是农民的副业,一年下来一般都能赚四五万元,养的少的赚几千元。”

赵艳君的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艳君的蜂场。

驻罗坑镇瑶族村第一书记黄家文在2022年认识了赵艳君。“他是这里的养蜂大户,经常传授村民养蜂的技术,还帮助销售产品。”黄家文对南都记者说,瑶族村民靠山吃山,以前靠种蘑菇、木耳为主,现在将养蜂作为产业,实现不砍树前提下致富,让村民多了一个赚钱的途径。

产量不愁了,赵艳君当前正在思考怎么拓宽销路。“去年市场需求减少了,我们囤了很多货没卖出去,保存在冷库里,今年我们要想办法通过直播等渠道开拓销路。”

“我对市场很有信心。”在他看来,蜂蜜是健康滋补产品,消费人群广泛,“销路慢慢摸索,肯定可以搞定”。

这两年终于盈利了

从电商运营转型为养蜂人,赵艳君走了不少弯路。

他从小看着父辈在山上养蜂,“放养都能收蜜,我设想应该很简单,一下子买了几万元蜜蜂回来,结果还没半年,有的跑了,有的死了”。

“一直亏了好几年,这两年才开始赚钱。”起初亏了十几万元,他靠着出售收购的茶叶、蜂蜜才填平了坑。

如何才能圈住蜜蜂不往外跑?如何培育蜂王?踏入这行后,赵艳君才发现学问很深,他开始关注网络上养蜂师傅的经验分享,从本地人手里购买蜜蜂,并向他们请教。

“别人养熟的蜜蜂基本不会往外跑,对‘小白’来说比较友好。”养蜂路上,他记不清被蜜蜂蜇伤多少次,“一天被蜇几十次都很正常,一开始伤口还会肿痛,现在只有一点刺痛,都已经习惯了。再说了,投了这么多钱进去,硬着头皮也要上。”

赵艳君初步统计,2015年以来,加上购买的养蜂设备,前后投入了近百万元。

赵艳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艳君。

“我对蜂蜜市场很有信心,只要产品品质有保证,就不担心卖不出去。要是没信心,早就在亏损的时候就撤退了。”他笑称,在广州工作时存的几万元都拿来买设备了,最后靠向银行贷款十万元才顺利入行。

如今,他已经拥有6个蜂场,管理蜜蜂也更加有心得。“比如它生病了我能及时发现,换蜂箱将他们隔离开,避免更大的感染。”

这条走了将近十年的创业之路,比赵艳君想象中更加艰辛。他告诉南都记者,经过这几年的历练,才发现每个行业起步之初都会经历很多波折与障碍,但看准了一个方向,就不要轻言放弃。

“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个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小伙子。”黄家文对南都记者说,村里正在考虑争取资金,建设养蜂宣传培训基地,让赵艳君传授经验,带领更多村民致富。

“寻找广东经济活力面孔”专题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记者 韦娟明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韦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