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财经网 刘庆/文

近日,网上冒出一堆的文章大夸在线音频平台“喜马拉雅”,有些文章从标题看就不知所云,比如有篇文章的标题是“喜马拉雅上市之路的背后是长期主义”,但这么拗口的话,令人不知道要讲什么。

不过,喜马拉雅对上市的渴望令人吃惊。先是美股折戟,后又转战港股,连续冲击三次IPO无果的喜马拉雅,在2024年能否得偿所愿成功上市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烧钱速度真快

喜马拉雅原本是中国著名的山脉,用在一个企业身上原本就有争议,但是,奇怪的是,却在商标问题上并未出问题,这个名字依然用着。

在线音频平台的盈利模式,向来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如何保持盈利是压在喜马拉雅身上的一座大山。

在公司年会上,喜马拉雅创始人兼CEO余建军曾透露,喜马拉雅于2022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单季度千万级的盈利。在这之前余建军还曾透露“将在2023年实现全年盈利”的目标。努力十年才实现盈利状态,能否维持长久?

有消息称喜马拉雅已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盈利,2023年全年盈利目标是否实现暂未透露。不过,单季千万级的盈利相比于亏损只是杯水车薪。

亏损巨大。2019年至2021年,喜马拉雅的年内亏损分别为19.248亿元、28.821亿元及51.06亿元。经调整年内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7.48亿元、5.39亿元及7.59亿元,三年累计亏损20.46亿元。

成本不低。2020年和2021年,喜马拉雅给内容创作者的分成分别是13亿和16亿,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31.9%与27.3%。

烧钱速度快。在融资约9亿美元的情况下,2021年喜马拉雅账上现金仅为5.4亿。此外,公司在2019年和2020年还分别借款4.39亿和0.5亿。

高成本、微盈利,即便在2023年获得国资战略入股的喜马拉雅,资金压力同样不小。

高管离职 版权纠纷不断?

在网传的各大互联网公司裁员名单中,喜马拉雅几次在列。2023年底传出裁员风波的喜马拉雅,快速否定了裁员传言“公司年底在进行正常的组织调整升级,有人员流动情况,但对外招聘也一直在进行中,20%到30%说法并不属实。”

员工裁员是假,高管离职是否为真?

喜马拉雅高级副总裁秦雷、首席内容官王朝阳、COO陆栋栋等被传已相继离职。虽回应称“基于公司发展的需要,个别管理岗有调整变动”,但不免让人将目光聚焦于喜马拉雅的内部管理。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30日,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近一年内的司法诉讼达264件,知识产权纠纷被告案件达248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版权纠纷一直是横亘在喜马拉雅面前的重大风险之一。

明白音乐娱乐集团创始人兼CEO王毅曾表示,喜马拉雅平台未经许可便将旗下音乐作品和作曲者信息更改盗播。

喜马拉雅在招股说明书中也曾明确说明,如果这些作者不再合作,将会是平台很大的风险所在。

押码AI是追概念还是能带来现金流?

2023年,人工智能、AI大模型热闹非凡,喜马拉雅同样也成为积极抢占风口中的一员。

事实上,喜马拉雅2022年3月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时,就已经瞄准了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想要降低运营成本的决心也可见一斑。

2023年喜马拉雅的AI应用纷至沓来,AI语音技术,AI换声等。公开信息显示,喜马拉雅珠峰实验室团队通过AIGC方式创作超3.7万部有声书专辑,AIGC作品每日播放时长已超250万小时。

但AIGC的持续布局能否为喜马拉雅上市之路增光添彩?对于AI摆在眼前的首当其冲就是变现模式,当前的AI赛道,商业化模式多数还处于观望状态。

其次,AI概念层出不穷,能否成为第一队列还未可知。正如马化腾在 2023 腾讯年会演讲中预判,未来一两年内不会有一个纯原生AI应用诞生。

值得注意的是,想靠AI技术成功抢滩上岸港股的企业不是少数。比如,老牌互联网企业宜搜科技在放弃搜索转战网文行业后,IPO之路同样漫长,冲刺科创板铩羽而归,2023年递表港交所主板拟上市,或冲击港股AIGC第一股。

显然,百家齐放的AI牌在资本市场并不好打,因为资本市场更看重业绩。

(责任编辑:康玲华)

运营商财经(官方微信公众号yyscjrd)—— 主流财经网站,一家全面覆盖科技、金融、证券、汽车、房产、食品、医药、日化、酒业及其他各种消费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