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来电铃声会紧张吗?如果是,那你可能患上了“电话恐惧症”。最近,许多网友对相关的话题产生共鸣。

电话恐惧症”大致可以总结为,对拨打或接听电话的恐惧和回避行为。尤其在高度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一部分人喜欢私事用社交软件,公事用邮件、办公用APP等,唯独对接打电话有着恐惧和警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恐惧什么?网络上不少人分享了自己的恐惧原因。

明眸在心:铃声一响,就开始了各种脑补,不由得感觉紧张。
曲艺:人到中年,电话恐惧症更强烈。上有老,怕接到家乡人打来的电话;工作中,怕半夜接到领导的电话;孩子上学,怕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
小肉包:电话一接,时间和精力都要聚焦在通话本身上,对私人空间的入侵感很强。
纸扎铺老板娘:主要是因为生活节奏变快,接电话就是一堆工作杂事,还得面对父母的催婚。
北方的艳阳:诈骗骚扰电话太多了,有各种银行贷款,电话流量套餐等等,之前还差点被骗钱。现在除了亲人的电话,其余的我一概不接。

与面对面或视频交流不同,打电话没有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缺乏非语言线索,人们无法从语言信息之外得到更多对方的反馈,从而也就没办法准确判断对方的意思。

同时,打电话从社交节奏上显得没那么柔和,即时且直接,缺少时间上和思维上的缓冲,还必须在语言上快速做出决策。因此,电话的这些特征强化了一部分人内心的不安全感。

预先对社交效果期待或失望,都有可能进入电话恐惧症的困境。没有人不渴望简单而纯粹的通话,正因为电话的不可预测性,有些人会感到无所适从。每个人的社交边界深浅各异,也可以将对通话的恐惧理解为对自我边界明晰后的一种社交隔绝心理。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在不同的交际场景中,其实任何状态的出现都不足为奇。

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算起,不可计数的信息和情感穿梭于电波之中。今天,沟通的途径足够多元,有太多种方式去和一个人建立连接。无论媒介如何更新,声音构筑的对话桥梁依然坚韧。人们在一些时刻仍需要电话,需要通话时那一对一的专注沟通,需要那不经修饰、直截了当的情感抵达,更需要某个听到会瞬间心安的声音。

岳阳晚报全媒体 见习记者 李兰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