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层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前线,

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大量决策和工作,

主要发生在基层。

大宁路街道在党建引领下为基层民主法治工作赋能增效,进一步增强民主活力、拓展法治服务能级,构建了法治服务中心工作层级平台,形成了“1+4+25”法治服务中心架构

分别是1个街道法治服务中心、4个静邻议事厅点位、25个居委会法治服务工作站。法治服务中心整合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非诉争议解决分中心、法院诉调对接分中心等法治功能,联动了“心理源”“宁和调解”两个品牌工作室,将信访接待、人民调解、律师法律服务、心理咨询、矫正安帮等法治资源纳入法治服务范畴,建立“引—收—交—办—结—评”的闭环工作流程,各职能部门按分工确立“常驻+轮驻+随驻”的进驻模式,实现部门共驻、资源共享、矛盾共调的法治服务格局,形成一站式服务、全流程督办的便民法治服务新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一次门、跑一趟腿

近日,法治服务中心接到群众诉求,某小区102室孙先生与楼下203室郑女士十年来矛盾不断,常常在楼道、业主群互相谩骂。2021年,孙先生想把房子卖了换个环境生活,便联系了多家中介公司,但只要中介带人来看房子,203室郑女士总会出来进行干扰,对郑先生和待售房屋进行诋毁,因此两年了还没有成功卖房。法治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接案后,引导当事人提交调解申请,整理案件信息,进行矛盾纠纷分类,按照工作流程对事项进行研判,分派给调解员,为当事人开设矛盾纠纷调处专场。调解员收到派件后,立即到该小区所属居委会了解当事人情况,得知203室郑女士是一位独孤老人,确实存在孙先生所诉事由,但原因还需进一步确认,调解员联合派出所、律师、居委会敲开了郑女士的门,原来,郑女士阻碍孙先生卖房,是对孙先生家从不清扫落在天井平台上的垃圾、天井顶棚积水滋生蚊虫、孙先生曾对其进行谩骂侮辱等不满,才出此下策。随后,司法所、派出所、律所三方联合发力,即按照“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工作理念,“背对背”调解,从法理与人情层面力求找寻案件的平衡点,争取把矛盾事态化解于初始阶段,最终,双方当事人都认识了自己的过错之处,愿意消除影响并赔偿对方损失。

大宁路街道法治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像孙先生这样遇到矛盾纠纷来寻求帮助的居民,工作人员都遵循“进一次门、跑一趟腿”原则,耐心引导,帮助居民将申请材料一次性办齐,内部流转分派案件,根据当事人的时间与需求安排调解事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所+”多元解纷护稳定

家住小区501室的刘先生在楼道搭建了一个置物架,已经使用了10余年,近期置物架变成了快递架、闲置物架、垃圾架……502室周女士常常提出清理建议,刘先生虽然每次都听从建议,但是持续不了几天就又会堆满各种物品。周女士因此将刘先生置物架上的一些物品扔出楼道,与刘先生在业主群吵架、谩骂,对楼道邻里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居委会调解员将该起纠纷报到法治服务中心,详细了解纷争经过后,法治服务中心常驻成员信访办、司法所、法律顾问,随驻部门城管中队,以及该居委会法治服务工作站工作人员,均参与该案件调解工作。调解员秉着既要依法解决纠纷,又要维系邻里关系的原则,明之以法、晓之以理劝导当事人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赔礼道歉。民警全程维持现场秩序,安抚当事人情绪。律师辨析法律规定,为当事人答疑解惑,城管责令当事人对违法堆物的行为限期整改。最终501室的刘先生拆除了置物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治服务中心升级“三所联动”调解室,扩大矛盾纠纷化解主力范围,整合叠加综治中心、城管等部门,建立“三所+”法治服务解纷长效机制,日常由调解员、民警、法律顾问联合坐班,负责矛盾纠纷的先期调解。在各事权部门建立矛盾排查发现、案件联调和移交办理等对接协作机制。法治服务中心有效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强化诉源治理,减轻当事人诉累,同时提供查询法律知识、了解法律案件、线上预约调解服务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法治服务的温情和实效。

编辑:叶苹

信息来源:大宁路街道采编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