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永葆青春”不是所有人的共情,可这世间没有谁不怕消亡。消亡的方式有多种,一是失“形”,二是失“神”,三是“形神俱灭”。从新陈代谢的角度讲,失“形”算是物竞天择的自然趋势使然,无法轻易阻挡,而后两种消亡则不免有些令人悲哀,尤其是常以“忘记为表象”的第三种消亡。第三种消亡最常见的例子恐怕就是中国众多的老建筑的淡出视野,这几乎像是宿命给予的常态。我个人觉得吉林市北山关帝庙的澄江阁就有沦为第三种消亡的苗头,从消失至今虽不到二十年,即便众多地方史料中尚存记载,但询问吉林市市民,却罕有人知晓这座一度名满江城的老建筑了。

一、

一百多年来,在吉林市北山公园的东峰上,有许多老建筑在不同的因果驱动下,已悄然“作古”,这其中尤以关帝庙居多。史载北山关帝庙兴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历经雍正九年、同治八年、民国十三年三次改扩建,在解放前形成了正殿三间、松风堂七间、暂留轩三间、澄江阁三间、翥留轩三间、禅堂三间、钟鼓楼各一,山门一间及戏台等(《吉林市市区文物志》)的建筑格局。如今上述建筑或翻新,或改建,即便名称用途有所变更,但旧建筑物基址上仍有殿堂,唯独澄江阁算是消失得干干净净。

澄江阁原写作“澂江阁”,一般认为是1924年民国吉林地方政府委派李敬山创建北山公园时所修。不过,据吉林市文史专家皮福生先生讲述,澄江阁的修建时间可能是稍早一些的1922年。皮老师在他所著《吉林文史集》中提到吉林名人孙先野先生曾在《桃花流水扑鱼人诗文》书中有“壬戌岁,李敬山创澄江阁于许山之阳”的记述,许山为北山的雅称,壬戌岁为1922年(此说也与澄江阁与北山公园同期兴建的记载有出入)。

虽然进入民国后,吉林旗人的社会影响力已远不如清代,但作为旗人最为崇敬的神祠,关帝庙在吉林百姓心目中仍具有极其神圣的地位,因而在本就场地狭窄的关帝庙内兴建楼阁景点,自然会精益求精。澄江阁位于关帝庙的西南角,临东峰悬壁,建在砖石依山势垒出的台基之上,上下两层,每层各三楹。登阁楼凭高旷远,山水城郭尽收眼底,使这澄江阁不仅为观景妙处,其本身也堪称难得佳境。

二、

中国传统的造景习惯中,名人墨宝点缀不可或缺,澄江阁亦然。在当年,游人循石阶,经泛雪堂入关帝庙,在庙门前举目仰望,澄江阁楼上向阳处楼檐下,高悬民国时期吉林三杰之一的宋小濂题写的“澄江阁”匾额,匾额下两侧廊柱楹联也是他所书写——“南临大麓境无穷,万叠烟云供几席;东望故乡归不得,十年风月负江山”。视线下移,则可见楼下廊柱上由民国显宦齐耀珊题写的楹联:“林园无俗情,况山虚水深又添出荆关图画;春秋多佳日,愿骚人墨客莫辜负旖旎光阴”。进入关帝庙,转身澄江阁正门,则可见清末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所书“雁声秋露白,鸦阵晚霞红”楹联。

然而澄江阁内最珍贵的名人墨宝并非这些匾额楹联。就在澄江阁一楼东墙上,镶嵌着一块长237厘米、宽 80厘米的石碑,石碑名为《恭建吉林万寿宫记碑》,此碑是有着“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美誉的铁保谪居吉林城时留下的真迹。石碑为清嘉庆二十一年錾刻,原本立于吉林城西关迎恩街的万寿宫内,进入民国后,万寿宫颓败,为保留这一极具书法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的碑刻,李敬山便借修建北山公园之机,将其运至关帝庙,镶嵌在澄江阁的墙壁之内。由此墨宝增辉,澄江阁也因此碑获得“吉林八景”之一——澄阁藏碑的赞誉。

由于澄江阁兼有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自建成起,就是吉林城文人雅士聚会宴饮、赋诗抒怀的绝佳去处,许多名人诗文、回忆录中,都会或多或少对这座阁楼有所提及。据皮福生先生考证,刊印于1929年的《北山集》收诗110首,大部分是民国时期的诗人在澄江阁所作。不仅成多禄那句“尘羁才脱便身轻,中履萧然野意生”是登澄江阁后的洒脱吟哦,据说郑孝胥所作《吉林》一诗中,“楼头山色漾江光,鱼麦丰饶见此乡”的感怀也是在北山澄江阁上乘兴而发。

三、

吉林市解放后,屹立在北山东峰上的澄江阁始终是重要的风光景点,据记载,其用途一直为寺庙的“客堂”。不过其生命历程中,也并非没有他用。好友贾大为兄珍藏一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刷的笔记本,其中有一彩色插页,由关帝庙戏楼后墙映衬,一眼便知近景的高楼红柱乃是澄江阁。不过插画中澄江阁二楼楼檐下却横挂“吉林劳动英雄馆”的白色横匾,由此可知澄江阁也曾作过展览宣传的场所。

文革期间,关帝庙及澄江阁的建筑、文物遭到很严重的破坏,直到1983年才得以修复重建。由于寺庙正式移交给佛教协会管理,昔日的关帝神祠也彻底成为佛家寺院——祭祀关帝的正殿开始被称为伽蓝殿,澄江阁的一楼也被请入了执掌中央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主管东方琉璃光世界的药师佛、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即横三世佛(对应的竖三世佛为:过去燃灯佛、现在释迦牟尼佛、未来弥勒佛),澄江阁一楼于是成为关帝庙最早的大雄宝殿。

1995年,横三世佛被请入关帝庙正殿西侧的暂留轩,再后来,仅有三间大小的暂留轩被拆除,扩建为现在的大雄宝殿。至于澄江阁,据说则成为寺中僧人的住所,直至成为危楼。很遗憾,发现澄江阁成为危楼后,有关部门并没有对其进行加固改造,这座民国早期建筑终于在眺望吉林市风雨变迁八十多年后的2007年(也有2008年的说法),轰然倒掉。即便近年来北山上的仿古建筑如雨后春笋,但并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澄江阁一直没有被原址重建。

想来同一个景点,不同时代会有需要彰显的相应侧重点,所谓“新”,也是建立在否定“旧”的基础之上——改变本来就是颠簸不破的天道!于是面对改变,甚至消亡,人类大可不必愤懑或恐惧。毕竟呈现给现代人的“如今”,大多也是“竞争”的结果,更是天道留给新一代人的精神财富和未来回忆的资本——能在三思其变后从中汲取营养,进而又能懂得珍惜当下,那就足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网名易林学馆)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本文部分图片取自《吉林近代图志》,看更多吉林市老照片及其更多细节,请购买吉林文史专家皮福生先生编撰的《吉林近代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