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长文创作季#

提到杜牧,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风流”。

没办法,谁让他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之类的诗句过于耳熟能详了呢?

但是,就像那句“看起来多不正经的人,实际上就有多深情”,杜牧也是一个深情之人。

而且他不仅对女子深情,对知己好友也同样深情,不信一起读读这首《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杜牧与张祜的交往,不得不提到元稹、白居易、杜牧、张祜四人之间的一些陈年旧案。

张祜家境不错,颇有诗才,年少成名,清高自傲,不愿意去学科举的制式文章,想走举荐的路子。

当时分属“牛党”的节度使令狐楚十分欣赏他,于是亲自写了奏章向唐穆宗举荐,不遗余力地称赞“祜久在江湖,早工篇什.研几甚苦,搜象颇深,辈流所推,风格罕及。”

当时的皇帝是唐穆宗,从做太子时就喜欢元稹的诗,即位后也特别器重他,不仅文章、学问甚至连军事都常与他探讨。收到举荐后,他当然也顺便询问了下元稹的意见。

没想到元稹却说,“祜雕虫小巧,壮夫不为。若奖激太过,恐变陛下风教。”

他觉得张祜的诗是雕虫小技,太过赞赏可能会影响风俗教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张祜的诗真的“有伤风化”吗?

他最有名的一首诗叫作《何满子》,是首宫怨诗: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这首诗也谈不上什么“风化”,元稹的宫怨诗远不及其含蓄蕴藉。

元稹之所以阻挡张祜的晋身之路,最重要的原因大抵有两个。

一是当时朝廷党争激烈,元稹所在的李派阵营与令狐楚正好是冤家对头;

二是元稹白居易当时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以浅近直白的文字写时事,张祜虽有才华却风格迥异,自然不可能过于抬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稹和白居易的交情之深、联接之紧密人人皆知,但他对张祜的看法有没有影响到白居易,那就不好说了。

据说白居易很欣赏张祜的《观猎诗》,认为与王维的观猎诗相比难分优劣。

但《云溪友议》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白居易在杭州做太守时,到开元寺赏牡丹。才子徐凝和张祜都来求推荐,白居易出了两道题,让他俩“斗诗”,最后判了徐凝胜出。

常言道“文无第一”,在水平没有巨大差异的情况下,无论结果如何,其实都是评判者的个人审美与偏好,都应该被尊重。

但是这个故事有趣的点却在于,落败的张祜十分不服,获胜的徐凝也觉得不公平,说了句“如我明公荐,岂唯偏党乎”,然后就乘舟离去,没有接受举荐。

《云溪友议》里的这个故事细节有不合逻辑的地方,但结合张祜后来的诗文中对白居易的不满和无视,也可以从侧面印证白“屈张祜”的事实是存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白看不上张祜,杜牧却看不上元白。他曾经在《献诗启》一文中,表明自己创作诗歌的态度:

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绮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绮丽”指的是温庭筠、李商隐等人承继的六朝余风,“习俗”当然是指元白所谓“元和体”了。

他的诗即使是写扬州风月,却也丝毫没有靡丽华艳之气。而他很多讽刺当权者奢靡成风、人民吃不饱饭的社会现状的诗,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组诗,都在写时事的基础上,赋予了其“诗歌”特有的含蓄深沉。

杜牧有多讨厌“元和体”呢?好友李戡病逝后,杜牧在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中都痛心疾首地写道:

…痛自元和已来,有元、白诗者,鲜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于对彼此才华的认可、对彼此审美的肯定、对彼此作品的欣赏,杜牧和张祜成了好朋友。

杜牧说张祜“七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张祜夸杜牧“可知不是长门闭,也得相如第一词”,可谓惺惺相惜。

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秋天,张祜从寓居的淮南赶往池州,来探望神交已久的“老友”杜牧。

此时的杜牧刚刚40出头,正担任池州刺史之职,张祜年过六十却仍是白身,年龄、地位却都没有影响他们的交情。

二人一见如故,把臂同游,留下了不少唱和之作。分别之后,杜牧登上贵池东南九华门上的“九峰楼”,眺望张祜离开的道路,写下了这首《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这首诗写的是友人的怀才不遇,是替友人鸣不平,充满了对世情如此的伤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

百感交集,不由自主地从内心涌起;站在高楼,远眺落日余晖,苍凉的角声忽然响起。

诗的开篇便直抒胸臆,通篇也几乎没有写景,只通过“角声”和“夕阳”两个典型意象,在听觉和视觉上映托了内心的情感。

“百感”二字乃逆挽之笔,定下了全诗复杂的、难言亦难辨的情感基调,而接下来的每一句,写的都是“百感”的原因。

角声与夕阳,是唤醒内心复杂情绪的引线,也是点染和烘托凄凉气氛的“工具”。

“孤起”二字,警醒俊拔,营造了突兀、警耸的艺术效果,给本来无情无绪的角声赋予了凄黯、岑寂的色彩。

“夕阳”为诗增添了凄凉的色彩,而“孤起”的角声又让这种凄凉的情感色彩变得更加浓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分别后整天对着碧山,心中是无尽的思念;夹道的芳草蔓延到天际,离恨又到何时才能停息呢?

颔联两句主要写“别情”,以青山、芳草这些具有多层意蕴的词语,引发读者对离情自然而又丰富的联想。

青山是两人曾把臂同游的山,他们在池州不止一次登山,最有名的是重阳日齐山登高,杜牧写下了“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千古名句

“芳草”更是古代抒写离情最常见的意象,“离恨恰如芳草,更行更远更生”、“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无不如此。

杜牧在青山与芳草之外,以“思无尽”和“恨即休”两个工整又极富有感情色彩的词组,直接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使这份思念在深沉之外愈显绵长,轻易便能将人拉入这份情感之中,产生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睫毛就在眼前却总是容易被忽视,自己有道有才在身,又何需向别处追求呢?

“目不见睫”,出自《韩非子·喻老》“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之句,比喻人只能看到远处,却看不到近处。在用在这首诗里,有讽刺元白无识、不能公正地对待张祜之意。

“道非身外”,称颂张祜诗艺之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别处追求。这是故作理趣语,来慰藉自伤沦落的诗友。

颔联将离情转向世情,将对友人的思念转为理解和安慰,又增加了为友人鸣不平之意,体现了知音之间的惺惺相惜,使两人的友情又加深了一层。

这一联不仅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更是富有哲理意味的经典名句,所有不被人理解和认可、陷于低谷的人都可以细细品一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世上有谁能和张公子你相比呢?你的千首好诗,足以傲视那万户王侯。

“谁人得似”即无人可比之意,推崇之高,无以复加,同时也与前文中元白“目不见睫”产生强烈对比,对友人的不平之心给予了有力的安慰。

而“千首诗轻万户侯”更是大开大合、气概非凡,替张祜塑造了一个“重诗书而轻名利”的风骨清高文人形象,充满了对友人的肯定和赞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首诗中,从独处的孤独写到对友人的思念,进而表达了思念之外的同情、不平、慰勉、激励等多重复杂情感,含蓄却酣畅,兴寄深远,情韵悠长,恰到好处。

如此深沉复杂的感情,足见杜牧对张祜的友情是何等深厚醇正,而能将这些感情宛转妥帖地熔于一首小诗,足见小杜笔力之强。

人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一生未能在仕途做出一番成就的张祜,在晚年却能遇到一个如此理解自己、时刻关心自己的小友,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