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莱士整新活了!

2024开年,华莱士国风店便重磅来袭。

大红基底的白鸡logo搭配故宫经典纹样,华莱士将美味诱惑和国潮风完美融合,妥妥攥住了流量密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不是华莱士第一次夺人眼球了。

要知道,口罩三年击垮了近三分之一的快餐店,甚至连老牌王者麦肯都举步维艰。

可偏偏土得掉渣的华莱士逆风翻盘,不仅门店数远超麦肯,每年还能轻松赚取35亿,稳坐中式快餐一哥的宝座。

更让麦肯们没想到的是,截胡他们生意的居然还是两个温州土老板,他们便是华莱士创始人华怀余和华怀庆。

那么,华莱士当初是如何白手起家的,它的辉煌又能否延续下去?

01

和日后的高光相比,华氏兄弟的出身并不起眼。

他们从小在温州小村庄长大,为了出人头地,华怀余高中毕业便怀揣8000块下海闯荡。

就像所有白手起家的故事必须要有惨淡到底的开局,华怀余也毫不例外地在经商路上折了戟。

无论是摆地摊还是办鞋厂,都始终不温不火。

弟弟华怀庆则在小县城苦苦做了8年会计,眼瞅着同龄人飞黄腾达,不甘心的他随后便直接裸辞,跟随哥哥的脚步一起外出创业。

可创业谈何容易,而下一步究竟该往哪里走,兄弟俩一点头绪都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当兄弟俩发愁时,1987年肯德基强势登陆北京,冥冥中给了他们一个想要的答案。

作为根正苗红的洋快餐,肯德基开业瞬间就引来《人民日报》大肆报道,随后快餐热便席卷全国。

三年后接踵而至的麦当劳也不甘示弱,开始和肯德基共同争夺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

而能吃上一块香喷喷的美式炸鸡,成了当时市民引以为傲的谈资。

因此,肯德基前总是人满为患,很多人为了品尝一口洋快餐的滋味,宁愿在街头挨冻排几个小时的队。

2001年,看着汉堡炸鸡如此受市场青睐,嗅到商机的华氏兄弟立即凑足8万块,紧接着便在福州大学旁开了第一家快餐店。

为了生存,华怀庆兄弟故意给门店取了个很洋气的名字“华莱士”。毕竟那时外国货就是高质量的代名词,也成了消费者最朴素的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华莱士化身肯德基最忠实的门徒,从产品到装潢处处都透着肯德基的影子,甚至连肯德基的儿童乐园都照搬不误。

可即使华莱士使尽浑身解数模仿,名不见经传的它日均营业额依然惨淡到只有2千元左右,根本无法维持300多平方米店铺的运转。

此外,德克士又漂洋过海地来抢占内地市场,还有一众本土汉堡店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头,使得原先广袤的蓝海俨然变成竞争激烈的红海。

华莱士明白,想要在快餐业站稳脚跟,就必须毫不犹豫地祭出杀手锏。

起初,华怀庆先是瞄准下沉市场,将目标客户选定在那些爱吃炸鸡汉堡却又囊中羞涩的国人身上。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吃得起哈根达斯,但一块钱的甜筒任谁都能买得起。而决定市场有多大的关键,就在于有多少人能掏钱买得起。

于是,华莱士调整策略,远离麦肯占据的一线城市,果断奔向拥有70%人口的三线以下城市,然后积极开展低价策略。

就在肯德基把招牌香辣鸡腿堡以十几块的价格售卖时,华莱士推出的特价123活动惊呆了一众顾客,即可乐仅售1元,鸡腿2元,汉堡3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夸张的是,华莱士还有十元三个汉堡的特价套餐,要知道十块钱在麦当劳只能点份薯条过过嘴瘾。

当然,面对如此悬殊的价格差,消费者直接就用钱包投了票。

很快,华莱士就赢麻了,第一天营业额就直接翻倍到4千元,第二天持续增长到6千,第三天干脆突破8千大关。

华怀庆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很难想象单价仅售1到3块的商品,一天下来竟能卖出2千多单,如雪花般纷飞的订单也宣告着华莱士扬名立万的机会终于来了。

02

可还没来得及高兴,算完成本的华怀庆整个人都懵了。

原来薄利多销的汉堡一旦刨除人工和店面费,最终只不过是赔本赚吆喝。但平价汉堡的名头已经打出去了,再涨价无疑于自毁招牌。

于是,绞尽脑汁的华怀庆决定“双管齐下”来维持收益。

为控制成本,华莱士首先在门店选址上下功夫。

华怀庆主动避开高端的商圈和主干道,只挑选街头巷尾等人口稠密却租金便宜的地方。

随后,华莱士还咬牙关闭了儿童乐园,让店里的每一平方米都用来增加盈利。

其次,华莱士不惜压缩原材料品质:

当肯德基汉堡还在用鸡腿肉时,华莱士却选择更便宜的鸡胸肉;当肯德基选择亨氏番茄酱时,华莱士却只用廉价的味好美作为平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如此极致的成本把控下,超级无敌的性价比成了华莱士敢硬钢麦肯的底气。

华莱士究竟能便宜到什么程度呢?

6.99元你压根买不走麦当劳一个香芋派,可华莱士能双手奉上一个鸡腿堡;

23元你终于买的起麦当劳的双层堡了,但回头一看在华莱士已经能打包走一份鸡腿堡配鸡肉卷和可乐套餐了。

除了被消费者津津乐道的性价比外,华莱士还另辟蹊径发明了“合伙人”制度。

和普通的加盟不同,华莱士会派出经验老道的员工组成独立小团队,随后支持他们回到各自省市独立开店。

而门店由店长,店员和总部共同出资创建,最终分红也是按每个人的贡献度浮动分配。

换句话说,独特的合伙人制度将所有人捆绑成利益共同体,这样华莱士门店不仅很难垮台,而且规模越大员工收益越高,拼劲越强。

当然,总部会负责出面解决门店的统一装修,品牌运作和物流配送问题,员工仅需缴纳1万的咨询费并接受短期培训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肯德基光起始加盟费就要30到40万元左右。

至此,华莱士迎来火箭般地飞升。有数据显示,2003年才开始搞连锁的华莱士,仅用两年就出了省,也彻底攻陷了三到十八线城市。

除了范围广,华莱士连锁店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张。

门店数由2006年的200家店,迅速增加到2019年的12000多家店,远超麦肯门店的总和,雇员也高达五万人。

而把时针拨回千禧年,华莱士还只是中国餐饮市场里一块毫不起眼的背景板。

眼瞅着华莱士不断攻城略地,肯德基终于坐不住了,企图下沉和华莱士抢市场,不料却碰了一鼻子灰。

值得一提的是,哪怕肯德基反过来模仿华莱士的爆品蜜汁烤全鸡,结果发现消费者根本不买账。

毕竟高端惯了的肯德基将整鸡定价在149元,而隔壁的华莱士仅需19块。

不久后,肯德基便悄咪咪撤掉了这款单品。果然,华莱士的性价比,肯德基既模仿不了,也真学不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靠规模换效益,华莱士赚得盆满钵满。

据财报显示,华莱士母公司主要收入便是给全国门店提供食材及设备。

毕竟小到蘸酱和鸡块,大到座椅和厨具,门店都需要华莱士总部统一调配。而庞大的采购量也让华莱士能拿到更优惠的价格,进而大幅削减了华莱士的原料成本。

因此,仅2022年一年,华莱士就靠卖原材料和附属设备营收超70亿元,妥妥成为中式快餐界的新晋顶流。

显然,通过严格的成本控制,华莱士以超高的性价比迅速征服市场,然后再凭借合伙制飞速扩张,并依托两万家门店规模进行产业链整合,最终构成华莱士的核心竞争力。

03

然而,就在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时,华莱士的危机却悄然而至。

首先,食品安全成了华莱士前进路上的第一块绊脚石。

2021年,有网友在知乎上爆料,称自己吃了华莱士炸鸡后便腹泻不止。很快,一些网友就跟帖吐槽起自己化身“喷射战士”的辛酸遭遇。

甚至有热心网友总结出不同产品的喷射名单,甚至精确到套餐搭配和进食时间,还排除各种干扰项,来判断究竟是肉还是面包出了问题。

可所有人最终也没能达成共识,毕竟吃华莱士闹肚子纯粹是个概率事件。

不过唯一肯定的是华莱士品控确实存在问题,同一产品在不同店竟能吃出两种滋味,还会喜提不一样的喷射结局。

消费者开始面对华莱士制造出的“囚徒困境”,当钱包和肚子不可兼得时,你总得舍弃一个。

不过看在华莱士价格如此亲民的份上,消费者并没有对华莱士进行口诛笔伐。

直到“华莱士究竟有多脏”的视频冲上热搜,所有人才彻底破防。

视频里充斥着各种令人作呕的场景:

有员工捡起掉落在地的鸡块继续使用,还有洗洁精滴到油锅里旁边的员工竟然熟视无睹,甚至没健康证的员工不仅不戴口罩,还一边咳嗽一边炸鸡。

随后,华莱士发布致歉声明,并将涉事门店停业整顿。只是,相似的风波对华莱士而言早已不止一次。

之前北京市场监管局在大规模排查餐饮行业时,华莱士就因使用过期食品,炸油变黑却仍在使用等问题被通报多达17次,成功登上黑榜榜首。

当一个餐厅火出圈不是因为它的菜品,而是屡禁不止的卫生问题时,再宽容的顾客也会产生抵触情绪。

显然,华莱士的食品安全危机和门店的快速扩张脱不了干系。品控暴雷的背后,无疑凸显出华莱士“大而不强”的短板。

网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不少后起之秀正摩拳擦掌地挑战起华莱士的一哥地位。

尤其是门店爆炸式增长的塔斯汀,凭借现烤堡坯和独到的中式搭配轻松俘获消费者的芳心。

还有同样以平价著称的乐派汉堡,通过加盟模式疯狂跑马圈地,蚕食着原本属于华莱士的市场份额。

最后,还有老牌汉堡店麦当劳和肯德基的步步紧逼,先是肯德基推出“疯狂星期四”,各种爆品混搭的套餐均以半价出售,引来无数死忠粉顶礼膜拜。

而麦当劳新上线的特价套餐,双层牛肉饼加双烤肠的不素之霸也仅售十元。

网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高攀不起的麦肯们愿意“伏低做小”时,走平价路线的华莱士们又该如何应对?

而以低价杠杆撬动大市场的华莱士,埋在品控和盈利能力上的隐患,始终是华莱士亟待解决的问题。

毕竟,当万店之王的华莱士拥有规模优势后,能否建立起强势的品牌才是重中之重。

只靠拿规模换效益的路子终究是有风险的,已经跌倒的正新鸡排便是前车之鉴。

如今,在竞争白热化的餐饮赛道上,华莱士想凭借国潮风大打感情牌的动机,似乎就不难理解了。

只不过华莱士想要再度翻红,硬实力和性价比真的一个也不能少。

-End-

作者:枫叶青

编辑:一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