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日一2月29日,李轶作品展在云南美术馆户外画廊开展,本次展览学术主持罗江,展览统筹张雨松、彭楹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轶,本科毕业于云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在职研究生毕业于

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国际传媒管理专业(中法合作办学)。现为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志愿者工作部委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美术研究班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曾四十余次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云南画院主办的展览。作品被国家体育馆、云南文学艺术馆、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云南省档案馆、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现代技术职业学院等机构和个人收藏。

书法专籍《惜福随缘堂存稿》、《李轶章草〈四十二章经〉》及画集《李轶意象山水画》由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性的笔墨

欣赏李轶先生的书法,雅逸之气迎面扑来。细细品读其书法作品,翰逸神飞。这次呈现的对联书法,书写精妙,时如涓涓细流浸润心田,时亦神采飞扬鼓荡心神。我不禁想,除精湛的笔墨技艺外,是怎样的情性和心灵能蕴化如此佳作?

李轶先生书法绘画的专业水准与成就,已有学界专业的认可与评论.无需我赘叙,这里,我试图探赜涵养他笔墨情性的内在精神原力。

李轶先生念大学时,修的是汉语言文学:是为“读书人”。青年时的李轶,诗一般的青春与良好的学养同生共长共激扬,诗一样的心灵也随之日益增长积淀。生活充满艺术,艺术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磨砺的心灵是单薄的。李轶先生辞校入世后,在纷杂俗世中亦可游刃有余。生活的现实,增加了李轶先生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更锤炼了他诗性心灵的宽度、厚度,敏感度。他能独守心灵,坚持不懈地读书、读诗,坚持吸汲一切可以浸润心灵的养分。

李轶先生的书法主要循章草以表达,这符合他的情性。草草古朴内敛、飙逸洒脱而不越规矩。这一点,与《诗》的质朴自然同质共情。这恰是李轶先生书法"心法”取法得之的正道。道统正,则能致远。书法与其它艺术门类一样,也需经过“技进乎道"的多次螺旋式上升。经年累月的临池,李轶先生对书法技法的学习是系统而深入的。除深耕草书外,篆隶真行亦无不勤于用功,为的是探求书法技法的本质规律和核心要旨,由形入笔:观照于心,用心体悟心使手、手运笔、笔行于纸、笔锥濡墨而行所致的变化万千的精微感受。这种感受是难以言说,是身体和内心交融而产生的灵机。这灵机或稍纵即逝,或铁刻于心。在每一次细致入微的灵机与感受中,加深着对笔墨的理解和把握。于此,不断提升“技"的积累。

李轶先生是善于学习的人。临池时,偶有持笔凝思。问曰:何若此状? 答曰:万物皆有“理”可循、笔墨外形,皆当由“理”所致。他是在思考笔墨之理、所致之由!这种临池是高级的,是基于书法本质的临池:书法中极其重要的核心表达之一是“生命力”,通过书法线条的质感来表现的生命力。这“生命力”从何而来?“外师造化.中得于心。”--这是中国人对人与自然的质朴而本源的理解。通过对客观自然界勃勃生机的感知,移情于主观内心世界,千里阵云,万岁枯藤,高山坠石、银钩虿尾...….李轶先生始终把他对生命力的感知融入笔墨,写进书画,由此其书画作品不再仅仅是“形”的存在,而更有了“生命力”的表达。奋笔疾书,著书立说,意会古今。充满诗性的心灵鼓荡其身,充盈笔墨。他的笔墨是理性而自由的,是感性而不越矩的,更是充满诗性的!

壬寅八月李继华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