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聂迪(中国人民大学)

椒点视频报道,在广东,有一位妈妈发视频称,自家孩子拿到的小学生寒假作业,要求填写家庭收支,例如爸爸妈妈的工资、日常消耗品、房屋房贷等。她颇感疑惑。

视频里,家长提出质疑“寒假作业要求填写家庭收入、房屋还贷、汽车支出等私密信息,这到底是作业还是家庭背景的调查?我对这种作业布置的意义很迷惑。”实际上,通过视频可以看到,这项寒假作业布置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对家庭有更多的关怀和理解。

然而,即便初心是好的,学校和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应考虑是否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他们的主要任务应该集中在扎实基础知识、培养兴趣和学习习惯上。家庭收支情况作为小学生的寒假作业并非必要,这样的任务可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产生负面影响,给家长和学生带来多余的心理负担。

学校也无权借寒假作业的名义来收集学生家庭支出的情况。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其中第二条指出,应当采集学生基本信息、家庭住址及家长姓名、联系方式等必要信息,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家庭隐私是需要受到尊重和保护的,学校在传递关爱的同时,也应当避免给家庭带来不适。

关于寒假作业的设计,我们需要理性看待,避免过度解读其意图。一些网友以“你爸爸是干啥的,我爸是公安局的,来你坐前面,你爸爸是干啥的,我爸是种地的,你去坐最后一排去。”为例,认为学校是故意收集信息,来根据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来“因财施教”,区别对待学生。然而这只是一种联想,不能过度解读,没有证据的去妖魔化学校和老师。

学校在设计作业的初心是善意的,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对家庭的关怀。然而在设计作业时,需要谨慎把握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边界,确保作业的内容既能够引导学生的正面情感,又不能过分涉及学生家庭的私人事务,逾越个人隐私的底线,引发安全隐患。

在保障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学校可以考虑替代性的任务,通过合理而关怀的作业设计,满足学科教育的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家庭的关怀和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