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两年,一个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面对一些政务类舆情,舆情监测软件的“失效化” 。

为什么会失效?因为中国的语言文字,太博大精深,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下,早就进化出一种不骂你只损你的能力,且表达方式千变万化充满想象力。而舆情监测软件只能根据关键词检索,顶多再识别出一些指代词。如果量小,还可以人工肉眼一条条看,如果量大,那就真没办法了。

这一现象,非常值得警惕。

前一段河南网信办的官方公号发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其中一个观点就是,对待舆情,不能一删了之。删是删不完的。而且,损你的那些话,机器检索很可能都识别不出来。

就算识别出来了,也特别尴尬,危机公关很不好做。

其实,关键不在于删,也不在于危机公关,而在于政府也好哪家公家单位也好,做事之前一定要过脑子。

这么说这么做,符合真实情况吗?和当下的大环境相符吗?是否会引发公众不良情绪?

提前想清楚,不让舆情发生,才是关键。千万别觉得是个正面宣传就无所谓,说得越夸张领导越高兴。

永远不要小看人民群众的辨别力。中国人,总是嘴上说不知道不知道,我看挺好的呀哈哈不错, 其实心里都有数。

通过舆情监控软件检索昨天的刷屏新闻《整个国家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机器显示:负面内容仅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