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这是宋代孙纬的《献寿》,描绘的是灶神的形象。在小年这天祭灶是一项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因为过一天之后灶神要上天去拜见玉帝,所以要好好恭送灶神上天,求他上天多言好事,带回吉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年腊月二十三(北方)或二十四(南方),是传统的农历小年,在这一天,人们要祭灶神、贴窗花。小年祭灶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所以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祭灶诗”。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宋代陆游的《祭灶与邻曲散福》,一幅和谐的祭灶场景:在小年这一天,将左右邻居请来一起宴饮,宾主相坐,欢声笑语不断。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更是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这一传统节日的内容:“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诗人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诗写得真实细致饶有情趣,写出了祭灶供品的丰富,祭灶的习俗,及对灶君的期盼。足见古代民风对祭灶的重视。

小年祭灶,并非都是欢快喜庆,也有着愤懑与不平。宋代吕蒙正的《祭灶诗》:“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作为一个文人,作者小年祭灶只能用清汤寡水以及写诗的方式,借写祭灶抒发了心中愤懑不平之意。同样是写岁末生活的窘迫,而宋代苏轼的《纵笔》却乐观了很多:“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虽然眼下困苦,但明天邻家小年祭灶的鸡酒,一定会拿来与我同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首写儿女效仿大人祭灶的诗,也很有趣。宋代刘克庄的《岁晚书事》:“门冷如冰尽不妨,由来富贵属苍苍。谁能却学痴儿女,深夜潜烧祭灶香。”门外冷得如冰也不妨碍灶王爷上天,从来人间的富贵属于上天赐予。不知谁能学我的一对痴儿女,深夜偷偷学大人烧香祭灶呢!儿女深夜偷偷烧香祭灶,可见祭灶的习俗影响之深。

祭灶亦是故园情思。南宋诗人陈藻的《平江腊月廿五夜作》:“昨日宰猪家祭灶,今宵洗豆俗为糜。燔柴夹水明如昼,截竹当阶爆御魑。故国赛还新岁愿,老翁回忆幼年时。才高命薄天相戏,我亦刚肠不肯悲。”昨日家家宰猪祭灶,今晚户户洗豆做豆糜。溪水两岸燃烧的柴火明亮如昼,人们截断竹子在台阶前燃爆驱散魑魅。回想故国希望能还新年许的愿,我老翁不由得回忆起幼年时祭灶的情形。诗人描绘祭灶后人们迎接新年的情形,感叹自己才高命薄,难掩自己的故国之思。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魏益君

编辑:张 理

责编:廖且为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