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清,明代首辅,被后世比作唐代名相姚崇,他是一个伯乐,发现提拔了仇钺、王守仁等人,但晚年遭自己提携过的张璁陷害而去职,愤懑而终。

张璁是大礼议中,冒出来的投机派,虽然他有嘉靖的支持,但杨一清在关键的时刻曾经帮助他,在入阁时也拉过他一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张璁为什么要将恩人打倒在地?他们之间有什么恩怨呢?

首辅杨一清

杨一清少年时是一个神童,成化八年(1472)中进士,他是明代三边总督中算是比较负责的一位,熟知边关军务,因此被好武的正德皇帝欣赏。

正德年间,杨一清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进了大牢,在李东阳的帮助下才出狱。

正德五年,杨一清再一次被弃用,是他能统兵,会打仗的原因,于是去平叛安化王。

平叛期间他与监军太监张永相处融洽,他看出了张永和刘瑾的矛盾后,利用张永扳倒刘瑾,这是他人生的一个功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德十一年(1515年),杨一清入阁,结果第二年,就因为得罪正德皇帝宠臣江彬、钱宁而被赶出朝廷回家。

直到嘉靖帝朱厚熜登基后,礼遇杨一清,因此杨一清投桃报李,支持大礼议。因此杨一清在嘉靖朝,再次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嘉靖六年,前任首辅致仕,在家赋闲的杨一清被启用,出任内阁首辅

他的官场生涯起起落落,一直在朝廷干,干了57年。是一个有经验的官僚,但他没有想到自己,曾经提携的张璁会对他下手。

投机者张璁

在大礼议中,张璁从一个无名小卒到一鸣惊人。他年少时是神童,中了举人之后,始终迈不过去这道坎,连续考了八次才中,耽误了二十多年,四十七岁中进士,迈进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考试名次不高,就没机会做庶吉士,这就注定他无法成为翰林,也就无法进入内阁。

原本他已经心灰意冷,被分配到礼部观政,准备混日子。

可他看到毛澄撰写的那篇,关于皇帝对爹娘名分认定的文章,立刻醍醐灌顶,看到了新的希望。

张璁有一个特长,正是新皇帝需要的,精通礼学。

张璁看到了希望,于是四处查资料,写出一篇惊世之作,支持嘉靖皇帝。少年嘉靖在一众文臣中,看到了这个支持者,心中充满感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礼议之争持续了几年,张璁《大礼或问》一篇曾经得到了杨一清的支持,杨说:“张璁的说法,如同圣人,不会改变。”

关键时刻得到大佬的支持,张璁得到了认可。

俩人矛盾的症结

张璁和杨一清自然成了同盟者,但是俩人的经历不同,性格不同,野心也不同,自然绘有矛盾。

嘉靖六年,张璁赶走了前任首辅,但他的资历还浅,于是将自己的恩人杨一清推上首辅的位置,原想着彼此会成为盟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两人在一些事情上的看法不同,张璁进入内阁,锦衣卫聂能迁攻击他,张璁就想将聂能迁置之死地,但被杨一清阻止了。

张璁大怒,上疏诋毁杨一清,于是杨一清提出辞官回乡,嘉靖皇帝不想两位重臣对立,于是从中调和,杨一清留下。

之后杨一清又因灾变,想请求皇帝宽恕大礼议诸臣罪,可以得到上天的宽恕。此时大礼议另一功臣桂萼进入内阁,矛盾变得更加激化。

之后给事中揭发张璁、桂萼招权纳贿的事情,皇帝于是罢免了他们的职位,两派之间相互攻击,相互对立。

张璁三次上密疏,称杨一清假意乞求辞退,意图就是要赶走杨,朱厚熜终于允许杨一清致仕,但仍然赐给他很多钱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一清年纪大了,以为光荣退休了,可以安度晚年了。可他没有到家后,接到皇帝最新旨意,收回所有赏赐,审查罪名,等待处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名使臣宣布了待查罪名,收受太监张永贿赂。

这一下让杨一清有口难辨,太监张永早就去世了,当年他去世,杨一清为他写墓志铭,张家人给了一百两 银子的润笔。可这件事却是一件糊涂事。

张璁发动言官攻击杨一清,说他勾结宦官,但他张璁却为杨求情,不知不觉中,杨一清被张璁理所当然地定了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6岁老人,晚节不保,留下一句悲愤的“拼搏一生,却为小人所害!”背部疽发而死,留遗疏,死不瞑目。

杨一清和张璁之间的矛盾,是两股势力的对立。杨一清代表旧有势力,张璁则是新崛起的,他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他的改革,必须要清除自己的对立者。

清除杨一清,就是他在朝廷树立威信的一个过程。

之后张璁开始了他的 改革,为之后张居正改革做了实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