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青(沃民高科沃德研究院研究员)

近日,一则有关中国游客大规模赴韩国旅游的报道引发了韩媒的关注。

韩联社2月2日反映,7000名中国中小学修学旅游团将前往韩国仁川,其中,首批2000人于1月26日至2月6日,剩余5000人将于7月启程。而在此前,韩国仁川文化体育观光局于去年9月邀请中国校长团前往考察旅游,进而促成了7000人规模修学旅游团的成行。中国游客大规模入境韩国,这并非首次。中国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早已于2023年12月搭载2500名游客停靠济州道西归浦市。在美拉拢日韩对中国施压大背景下,相信会有部分国人对此有复杂心理感受,但从理智上分析,需要正确看待相关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是中国游客大规模赴日韩旅游,无可厚非,不应打着爱国名义进行指责

近年来,上层持续释放加大对外改革开放的信号。只要外交部没有发布旅游警告,那么国内游客去哪旅游,是其享有的正当权力,也体现了加大改革开放、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精神。不能因为日本或是韩国政府跟着美国脚步走,在军事或是经济领域出台反华措施,就反对国内民众去上述两个国家游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对比之下,较少听到外国游客大规模入境,值得我们反思

疫情结束后,外国游客并未如当初设想的快速恢复。去年底以来,有关部门连续出台多项便利措施,旨在欢迎外国游客入境,然而目前来看,效果欠佳。而在抖音等平台,我们可以看到,新马泰、韩国旅游市场快速升温,日本更是在这个冬季成为欧洲游客重要的观光目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是打通最后一公里,才能事半功倍

外国游客未能大规模来华观光、旅游,问题出在“最后一公里”上。在多个网络平台,我们可以看到部分网民的提及的问题,主要包括:外国游客来华后其自身的手机应用难以正常使用、难以使用微信、难以使用打车软件、难以支付费用,甚至还对入境后不能随意住宿也感到非常厌烦,同时还对去旅游景点时需要预约感到极为不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外国游客大幅减少了,因为来了之后几乎寸步难行。然而他们前往附近的日本、韩国等地,几乎不存在上述问题,因此在首尔、东京等街头,外国游客随处可见。

也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尽快借鉴其他国家做法,打通外国游客来华后的最后一公里,前期实施的减化签证等措施,才能真正发挥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