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天猫的一则预制年菜广告再一次把预制菜这款自带争议的食物推到了风口浪尖。

老实说,预制菜走上年夜饭的餐桌其实也不难理解,春节越来越近了,年夜饭预订也越来越火爆了,很多餐厅都是一桌难求,订不到年夜饭又不想自己动手的厨房小白选择半小时搞定年夜饭的预制菜也确实在情理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年夜饭在我们中国人心中还是有着特殊意义的,除夕夜一家人团团圆圆,热热闹闹,没有了锅气那就差点意思,年夜饭一个人吃预制菜,冷锅冷灶,还隔着视频跟父母笑着打招呼。

某生鲜平台的调查表示33%的受访者在年夜饭的制作上会选择自己做加搭配预制菜,21%的受访者选择直接预制菜套餐,超过一半消费者年夜饭会选择预制菜,并且赫然作为标题显著标出,不说这受访的样本量究竟有多少,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莫名的也有一种引导的倾向性,更别提说某些网红让孩子去吃预知菜,还拉踩国民品牌老干妈,说人家也是预制菜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类似的明广暗广太多,反而容易引起消费者的逆反行为,给人一种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感觉。

预制菜本身有自身优势,烹饪简单,便于储存,所以这两年预制菜的市场规模着实不小,行业数据显示,国内预制菜市场规模2022年达到4221.3亿元,预计到2025年接近9000亿元。

目前应用场景还是比较集中在团餐,快餐,连锁餐饮等等,要求短时间大量出餐的领域,普通消费者购买的预制菜仅占市场的20%。因为那些优势对于商家来说是非常大的优势,但对于真正吃到嘴里的消费者来说不少缺点还是要大过优势的。

预制菜有一些潜在的缺点:

一是营养损失,所有的预制菜都是经过较长时间储存的,虽然没有过保质期,但是需要长时间的储存和冷冻,这可能导致食材中的一些营养素丧失。

二是高糖和高盐含量,所有的预制菜中多数都是重口味较多,为了增加口味,许多预制菜产品中都含有过多的糖和盐,这可能对健康有害,许多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都需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尽管预制菜通常经过烹饪和灭菌的处理,但在生产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仍然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有细菌的污染和食品中毒。

三是尽管预制菜提供了便利性,但通常它们的价格相对较高,同样的食材如果自己现做要省不少费用,为了维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最好将预制菜与其他更健康的食品选择相结合并限制其消费,对于预制菜要有明确的标识供顾客选择,让老百姓明白消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预制菜尚无国标,市场上鱼龙混杂,应尽早建立规则;质量体系的监管,食品安全的溯源,食材运输的保障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对应的行业标准去规范,否则就难以提升整个社会对预制菜的信任度。同时监管部门也要以最严密的标准,最严谨的监管,最严格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保障老百姓食品安全,其次还有消费者的知情权,餐厅显然有必要对预制加工的菜品做出标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各地也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生产加工,冷藏,仓储,分拣配送等等的体系,让品质在产业链的支持下更好的提升。

预制菜行业确实是我国餐饮行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要理性看待,无需视它为洪水猛兽,但也不可一窝蜂的追捧。比如说在行业发展的比较成熟之前,对待预制菜进校园等等的尝试应该有尤其审慎,但可以相信如果能有效规范健康发展,预制菜也很有可能推动整个食品行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