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网友惊呼:过年的氛围感,是西安给的。
远的不说,最直观的就是西安新换的“限定皮肤”。
亮相永宁门的巨型祥龙灯组,闪现社区的红春联和“龙鱼灯”,大唐不夜城迎来的春晚“总台红”……
而这,仅仅是今年“西安年·最中国”点亮的第一步。
▲图源:曲江新区
历时52天,6大主题、9大系列、159类活动,铆足了劲的“西安年”,不仅靠丰盛、年味取胜,其真正令人痴迷的,更是由这股国潮带来的“氛围感”。
“景中赏灯,灯景相依”的沉浸式交互体验;唤醒记忆的舞龙、舞狮、秧歌、锣鼓等百戏表演;投壶、蹴鞠等传统文化互动体验活动。
这些真正展现出中国年文化精髓与西安历史文化特色的活动,不仅是其在线上、线下刮起传统年文化旋风的关键,也是其喊出“最中国”的底气所在。
▲图源:曲江新区
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年文化IP,“西安年·最中国”不仅将大众再一次与中国传统年文化连接起来,更是将所有华人对新年的精神寄托与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连接了起来。
随着“西安年”好戏接连上演,我们了解历史与传统的好奇心逐渐萌发。比如:“中国年”的诞生地为什么在西安?陕西各地都有什么年俗?古人又是如何营造过年氛围感的?
▲图源:曲江新区
正如《长安三万里》让诗词中的意象有了具体的投射,西安通过一场“国潮嘉年华”,让更多人看见、欣赏千年古都的韵味,也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得以具象化、整体化的呈现。
这样,在那些离我们遥远的年俗和非遗技艺中,在“云游博物馆”的直播间里,都将成为尽显国风国潮意境之美、文化之美的新场域,最终呈现出一场由千万人参与创造的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相辉映的文化盛宴。
寻找国潮年味
凑近“西安年”,满是国潮年味儿。
“西安年”不做硬广,而是以特色化国潮内容、创新互动玩法,构建受众更喜欢的国潮互动场域,让受众在“吃喝玩乐”中感受古都历史、找到文化认同,并建立更深层的情感链接。
譬如,与散落在西安城墙根底下,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遗址公园等景区氛围融为一体的国潮新春市集,不仅为人们过年出游提供娱乐休闲新选择,也完美融合了非遗民艺与市井烟火、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
▲图源:西安市兴庆宫公园
六大主题活动之一的“甲辰技忆·国潮迎新年”系列文博体验活动,则以文博展览、文创展示、书画贺岁等文化体验,最大程度满足这届受众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渴望。
▲图源:西安文旅之声
当然,国潮与西安的“双向奔赴”,本质上还是因为气质相投。
国潮、国风文化的盛行,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翻新”,而“西安年”的“国风潮”就是在充分挖掘城市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后的精准融合。
于热爱国潮文化的受众而言,通过参与活动获得了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并愿意主动参与到国潮内容共创、助推国潮年轻化传播。
▲图源:西安城墙景区
于西安而言,“西安年·最中国”的举办,不仅能为当地景区增添国风古韵打卡地、以国风新体验激发景区新活力,也为深化城市国潮名片,为本地经济复苏找到全新的“文旅密码”。
毕竟,只有标识口号成为大众的共识,产品的价值才能被消费者接受,从而转化成经济价值。
从早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到“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一代又一代的成功案例,反复证明着优秀品牌主张的独特魅力“后劲儿”很大。
“国潮”如何引领“城市潮”
“西安年·最中国”背后彰显出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范儿,说明西安可打的牌还有很多。
但借“国风潮”引领“长安潮”甚至“西安潮”,实现城市文化传播和营收双赢,还须下功夫深耕各类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积淀,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市场交流、对话。
比如以更活跃的创意提升城市“青春度”。
“国潮”是传统与当代的结合,如何让十三朝古都保留时代厚重感的同时,还能焕发出青春、时尚光彩的一面,就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青年人”参与到文旅体产品制作、打造城市IP之中,以年轻人活跃的思维创意,作为刷新城市名片的不竭动力。
▲图源:曲江新区
以更前沿的技术阐释城市“新名片”。
与当代社会的高度技术化特征一致,打造城市IP也是如此,要将新技术、新媒介充分引入城市产品设计中,保持对新技术、新媒介的敏感性,不仅把新技术、新媒介作为载体或补充性因素,更是作为内容灵感、产品创新的重要源泉。
▲图源:齐鲁晚报
譬如《国家宝藏》线下沉浸式体验馆,就是通过多元、立体、趣味的数字交互空间,使用VR、全息投影、体感互动等高科技手段,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和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让更多人走进国宝的“前世今生”。
以更积极地传播“助力每一个梦想”。
媒介化社会,传播即力量。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B站开展的“国潮河南 云台山奇幻旅游季”为例,围绕“国潮”打造河南文旅又一亮点文化IP——竹林七贤,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并传递“老家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平台与众多KOL的合力加持,是让河南景区“潮起来”,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关键。
▲图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借力“国潮”赋能,对于打造城市IP而言,一切创造性转化与发展的前提则是“见人见物见生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