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乡买年货|南佐大集,这里最有烟火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跟着老乡买年货|南佐大集,这里最有烟火气!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李佳琦 李元华 通讯员 李艺 李明阳

南佐大集火了!近一段时间以来,位于石家庄市元氏县南佐镇的一个百年大集频频冲上热搜。充满着市井烟火气的集市,成为网红打卡地。在社交平台,搜索带有"南佐大集"话题的短视频,最高播放量达2700多万次。

进入农历腊月以来,南佐大集的人气再度攀升,让这里的"年味"更加浓郁。据介绍,大集单次人流量近5万人。这个大集为啥这么有人气?记者跟随当地村民去一探究竟,沉浸式体验"赶大集"的火热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集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原汁原味的"乡土情"

"老板,这个烫金字的对联多少钱?"1月31日,腊月二十一,刚过上午9时,南佐大集上已经人头攒动,李浩然蹲在春节装饰品的摊位前仔细挑选,当天他要把家里需要的年货都备齐。

李浩然是地地道道的南佐镇人,"逛大集"从小便是他的日常,只不过那时集上来的多是十里八乡的乡亲,迎面碰到都会熟络地打个招呼。随着南佐大集的名声越来越大,许多外地人慕名而来,每当听到天南海北的方言,这个曾经熟悉的大集,如今让李浩然感到既陌生又新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浩然选购年货。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据了解,南佐大集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历史久、规模大,吸引了石家庄市鹿泉区和井陉县、赞皇县等地不少居民前来赶集,因商户众多货品丰富,素有"太行第一集"的美誉。"赶过南佐大集的人是见过世面的人"这一说法曾是当地人的共识。如果村里人遇到什么纠纷,就"让赶过大集的人"来评评理,因为见过世面的人才有说服力,足见南佐大集当时在区域内的影响力。

"大集上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逢年过节集上比平时人气更旺,坐着爷爷的三轮车逛大集是小时候最快乐的事儿。"李浩然笑着对记者说。

南佐大集每逢农历"一、六"开集,占地面积30多亩,目前,市场摊位3000余个,集市上七成摊位售卖的商品都是农户自家种植、养殖或制作的物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0岁老人在集市上卖手工编筐。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像这种编筐在城里可买不着。"李浩然举起手中刚买的编筐介绍,这都是当地人自己做的。卖编筐的摊主是一位80岁的老奶奶,她告诉记者,一个编筐需要手工编上一天,却只卖10元钱。村里人习惯用这种编筐来盛馒头、饺子,环保又耐用。

"嘭",香气扑鼻的爆米花新鲜出炉;"哗啦啦"糖炒栗子开始翻滚;"好吃便宜快来购买",吆喝声不绝于耳……李浩然穿梭在人群中,道路两侧铺开的摊位上摆满了柿饼、山核桃、大枣等新鲜山货,还有手编背篓、手工布鞋等特色制品让人目不暇接。方圆几十里绵延不绝的,就是这纯纯的"土味儿"乡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饸饹面是逛南佐大集必尝小吃之一。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最抚人心的"烟火气"

不但物品原生态,美食也接地气。支上一口大锅,摆上几条桌椅,就是一个简易美食摊,来来往往的顾客逛累了,随意坐下品尝一碗热气腾腾的饸饹面,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李浩然介绍,这老曹家的饸饹他打小就爱吃,好多人来赶集为的就是"这一口"。

"手工挂面,6元一斤!""老曹,来两捆挂面,老规矩要二段的。"说话间,李浩然走到集市一角,热情地与摊主打招呼,显然他们十分熟识。

李浩然口中的老曹叫曹志民,今年53岁,他家在南佐大集摆摊已经30多年,十几岁时他就跟着爷爷学做挂面。挂面是纯手工制作,需要经过和面、醒面、擀面、搓面、割面等多道工序,挂面空心、口感筋道,是当地特色。每逢大集开集,老曹一家就从早上6时开始出摊,顾客络绎不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志民(左)家的手工挂面生意红火。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随着大集越来越火,我家生意也越来越好,以前一天卖二三百斤面,现在能卖到六七百斤,是过去的两倍。有些外地的回头客没吃够,直接微信预定,我们还负责邮寄。"生意兴隆让曹志民朴实的脸上挂满笑容。

"可不是,来逛大集的外地人越来越多,有人专门从山西开车过来,就是为了感受原生态大集的烟火气。"李浩然接过话茬继续说。

记者看到,逛大集的顾客来自四面八方,沸腾的集市里有乡里乡亲久别偶遇的寒暄,有几番讨价还价买卖成交后的各自欢喜,更有陌生人推荐好物介绍特产的热情和善意。细心观察,没有人能空着手走出大集。每个人都拎着大包小包,心满意足满载而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佐大集年味十足。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百年老集的"新魔力"

南佐大集的爆火,还得从2021年年底说起。一位网红逛南佐大集的短视频在网上发布,南佐镇东南街村"两委"干部看到后深受启发,抓住契机,围绕乡村大集做文章,带头拍摄短视频,加大网络宣传,由此南佐大集在社交平台走红,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打卡。

走在大集上,随处可以看见举着相机、手机拍照和直播的年轻人,他们通过镜头传递着赶集的乐趣和大集上的烟火气,让古老的消费场景与新潮的网络传播碰撞出了火花,"00后"更成了百年老集上的"新势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集上,年轻顾客购买面具。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乡村交通的便利也为南佐大集的火热助了一把力。2023年10月14日,石家庄市区至元氏县的1003路公交车开通,市区居民可乘坐公交车直达南佐大集,交通方便带来了更多客流,延长了商户经营时间,"乘坐公交去赶集"连续多日成为本地热门话题。

"要是不想买集市上的散货,还可以到我们南佐大集农产品店去看看,那里的农产品都有统一的标识和精美包装,过年正好送亲戚。"李浩然边说边指引着记者走进了元氏县南佐大集农产品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氏县南佐大集农产品店。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元华 摄

为了将元氏县特色的手工艺品、美食、特产等初级农产品转化为标准化、品牌化的商品,1月7日,元氏县南佐大集农产品店正式开业。依托南佐大集的知名度,当地将元氏特产荞面饸饹、山核桃、大枣、古树茶等各种原生态乡野特色产品,统一加工和包装推介出去,以扩大特色农产品的销路。

李浩然骄傲地说:"这是我们南佐大集‘走出去’的又一大步。"

逛了大半天,李浩然往车的后备箱塞满了置办的年货,"回家喽,辛辛苦苦一整年,为的就是这‘沉甸甸’的收获,盼着欢欢喜喜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