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艾冰)“突发心梗,要用力咳嗽,使劲捶胸十指放血?”“晕倒要掐人中?”“老人摔倒要立即扶起?”这些日常我们听到的急救“小妙招”是否是正确的呢?2月5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主办的《人民名医》访谈,请到了北京世纪坛医院院长周建新、急诊科副主任杨铁城、院办公室主任戴缤,给大家科普急危重症诊疗,应该如何开辟生命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急诊分级诊疗助推急危重症救治有序化

进入医院的急诊科,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分级标志,这些标志用来区分进入急诊的患者严重等级。然而,这些分级代表着什么呢?

“此前,在急诊存在一个患者不理解的现象,为什么他比我来得晚,却要先去救他。”周建新说,这就可以用急诊的分级制度来给患者进行解释,这一急诊分级诊疗体系有利于树立“今天我为别人让道,明天别人为我让道”的理念,形成互相理解、互帮互助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急诊分级的理念正在被广大患者接受和理解,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不仅仅是给病人排序,而且要分流病人,使病人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周建新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急危重症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可有效提高急危重症救治成功率,也能让急危重症救治更加有序化。

急危重症诊疗新格局正在形成

急危重症分级诊疗体系为急诊患者提供了基本的保证,而当今社会又对急危重症诊疗提出新的要求,周建新介绍,我们正在探索全流程急诊急救体系的建立,这种理念有利于最终改善患者的转归,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

“全流程急诊急救体系,是指病人到院之后由急诊室作为总协调去组织各个专科的医生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讨论,最终把最危及生命、最需要做紧急处理的部分确定,这一体系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效率;有利于改善转归,同时还能够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杨铁城解释。

除了诊疗的部分,全新的急危重症诊疗格局也需要加入人文和伦理的考量。“很多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于急诊、重症监护室都有着天然的担心,尤其进入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和患者本人的联系基本处于只能靠医生沟通的状态,这其实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周建新告诉记者,医院也在尝试运用信息技术,加强患者家属和患者本人的沟通和联系,甚至在探索,再去创造一些条件,让家属进入到诊疗的环境中,加强患者家属对于诊疗环境的理解。

杨铁城建议,急危重症诊疗分为院前、院中和院后3个阶段,这叫全链条的急危重症诊疗体系,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如何把院前急救这块人员培训好,也是我们社会急危重症诊疗下一步应该努力的方向,如对一些经常在社会上活动的人,进行抢救知识的培训,让越来越多的人掌握急救知识,并且敢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及时的施救,有利于提升急危重症患者的成功率。

“急危重症诊疗是未来我们医院发展管理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我们也愿意做好社会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培训。”戴缤说到,这是医院保证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治疗成功率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