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教育的浪潮中,有一个名字曾经如同耀眼的星辰般在青少年教育天空中璀璨,这就是刘亦婷。

她不仅是成都外国语学校1999届的佼佼者,更是在一个没有普及电脑的年代中就凭借自己力争上游的精神拿到了包括哈佛和哥伦比亚在内的美国名校全额奖学金的录取通知书

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奇迹,并让“刘亦婷”三个字象征着学习的典范和家长们心目中的完美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9年,刘亦婷的故事如同一股旋风席卷全国,她的家教方法和学习态度成了家长们追捧的焦点

甚至有媒体报道称,成都商报为刘亦婷开设的热线电话一下午接到了上千通咨询电话,家长们想要了解的问题五花八门,包括早期教育、英语学习甚至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显然大家都希望能够复制“刘亦婷现象”,也由此引发了一股全国性的教育热。

刘亦婷的教育经历,特别是她的家庭教育经验,迅速成为改变了中国家庭教育模式的推手。

她的母亲与继父为了记录下自己的教育心得,甚至撰写了《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这样的书籍,并迅速在市场上取得了极高的热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亦婷,原本只是个普通的女孩,就在成都,读书那会儿是成都外国语学校1999届的一枚普通女生,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却也并非优异到值得让全国人民万众瞩目。

由于她母亲的原因,在海外认识一些有渠道的人,于是让女儿在高考前申请了不少于一所美国名校,并在1999年4月,陆续收到了4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其中包括哈佛和哥伦比亚,还是全额奖学金。

这种“渠道”,文末尾有详细交代……

那是个很多人还没有电脑的年代,一个小姑娘居然凭自己申请考上了全奖哈佛?哎呀不得了啊!举国震动,新华社发布通稿,《成都商报》给刘亦婷开了4个热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的《成都商报》还很牛逼,报社一下午接的电话就有上千,那年头大家还写信,读者来信挤爆了商报的信箱,信的内容五花八门——

比如,年轻妈妈询问“怎样对8个月大的女儿进行早教”;大学生电话询问“怎样学英语”;另外还有军校学生前来求教当下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诸如此类,多如牛毛……

那些孩子的父母摩拳擦掌,誓将“哈佛女孩”的培训成功秘诀弄到手,把自家孩子培养进……再不济也是牛津,刘亦婷的父母忽然开悟,连忙将教子经捣腾糅合,捏成文字……

然后撸起袖子开干,速写出一本家教秘籍:《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在作家出版社出版,据消息人士说,当时这书的销量比《哈利波特》的销量还高。

在书中,刘妈妈将教养女儿的全过程做了详述,并摆出了大小成果,方法极端精妙,效果如假包换,不过也有人说出“大逆不道”的话:咋个有些令人不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传,刘妈妈怀孕时,读了一本号称“功德无量”的教育类书籍:《早期教育与天才》,大受启发,于是刘亦婷一出生,就被妈妈装进一个筐,那可是“天才”的筐,接着按筐设计。

科学喂养是一切的基础,母乳精确到毫升,一滴不多一滴不少,其他也依样画葫芦……如此这般,待到刘亦婷长大后,每顿饭的油脂、蔬菜、蛋白质这些,都相当地精确。

另外像让孩子多读书,亲近大自然,成为眼界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更是不在话下,家长几乎每天、月月、年年和孩子谈心,但又怕不奏效,不得不采取手段,如对女儿灌输饮食科学的重要性。

比如,把食物分成果、蔬、蛋白质等大类;又比如,一边和女儿一起看漫画书,表示遵照女儿的爱好,一边暗示书中故事对白简单、格调不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比如,还不断地、坚持不懈地鼓励孩子树立“远大志向”,与孩子一起嘲笑言情小说的缠绵悱恻,以及那些情歌中的风花雪月,都是些骗人的玩意。

还比如,为了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父母频出新招,那些很多80后和90后都体验过“捏冰”训练——即手握一块冰,至少坚持10多分钟,这个“素质训练”,就是刘亦婷的继父发明的。

为了杜绝女儿早恋,父母严禁她穿花哨的衣服,发型务必干净利落,并要求她对班上每一个男同学“平等对待”,保持适当的距离感。

当女儿无意中提到,有同学想玩“恋爱游戏”时,父母就对她说,恋爱游戏若随意终止,会让对方心生怨恨,“轻者纠缠不休,重者杀人毁容”。

他们还告诉女儿:“你曾在上学的庐山刚看到过几个蓬头垢面又扎花带朵的花疯子,那都是因恋爱游戏的对方考上大学,自己考不上,结果失恋而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亦婷受教,惊恐万分,恍然大悟……十几年的家庭教育中,刘亦婷就是在这样的引导下长大的,她觉得很幸福,生活在一个平等的家庭。

到了上高一,刘亦婷已成了其他中国家长最爱说的“别人家孩子”,十分乖巧,努力学习,不用扬鞭自奋蹄,身体康健,每节课间都要爬楼梯、做眼操。

走过课业繁重的高中生涯,刘亦婷也没得近视眼,而且对爱情毫无兴趣,对异性全无信任;母亲傲骄地对同事说,她只崇拜同龄学霸,没任何身份可疑的朋友。

她也不追星,不沉迷影视作品和流行音乐,也没浪费时间的个人爱好,穿朴素衣服,用朴素的文件,开饭前的口头语是:“我今天吃什么蛋白质?”

她还主动和母亲分享日记,在日记中剖析自己内心,肯定父母的教育理念,世界上没任何事情能妨碍她学习,即使是每个孩子喜欢的玩耍,她也不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唯一的烦恼,是暂时还缺个“崇高志向”,因为,她又没有业余爱好,怎么对应?不过这小小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于是在某天日记中,她写下了自己远大理想:

“我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的经济建设,要以科学文化知识为杠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我还要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我要让贫困儿童都能上学;让需要救助的人都得到救助……这沉甸甸的使命感把我的心填得满满的,从此以后,我每天的努力都有了新的价值和意义。”

有个网友说,她有个朋友的爸妈,看完刘亦婷的事迹深受感动,于是要求自己女儿酷暑在家学习不开空调,因为要以静心凝神,磨练意志……如此这般,疯都疯逑!

据说,在有些中学里,校长老师等等一揽子教育者,为了让那些三好学生不骄傲,话术都改成了“你比刘亦婷差得太远了”,“信不信,你永远也成不了刘亦婷第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个6岁的小女孩,不堪忍受母亲的模仿教育,忍不住对妈妈大喊:“我讨厌刘亦婷!”一个成绩优异的中学生写散文,坚定地说:只要努力,我们都能成为刘亦婷!

当年,疯狂的大人和孩子们都很少思考,刘亦婷式的教育意味着什么,刘亦婷式的成功又能带来什么,20年后,大家才慢慢看清了刘亦婷的人生轨迹。

这个“天才少女”刘亦婷在哈佛时,继续刻苦地学习,攻读经济学,偶尔也接受中国媒体记者的采访,那时候,她自己依然还没什么特别喜欢的东西。

她从哈佛毕业后,去波士顿咨询应聘了第一份工作,不过工作的时间不长;第二份工作,她去了百事,也没有做很久;之后,她又去了一家对冲基金。

但遗憾的是,应聘结果也并不如愿以偿,后来,她又申请了去哈佛商学院,仍然被拒……如此这般,可能是觉得自己不适合打工吧,于是横下心来开了一家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公司效益相当不行,导致后来惨淡收场,不过刘亦婷没有放弃,又与人合伙开了另一家公司,据说是可以“为中国资本提供在美投资途径”。

其实,刘亦婷的人生最受瞩目的一次,是因为她的结婚,嫁给了一个美国人,那个美国青年听说也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工作职位挺不错的。

其实生活嘛,只要她觉得幸福,就挺好。只不过,这样的人生与她当初的“大志向”——为人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让贫困儿童都能上学,有较大出入。

后知后觉的中国父母们,当他们看到刘亦婷的婚礼照片,才意识到,原来当初光芒四射的天才少女,到头来也是要回归正常人的、平平常常的生活。

刘亦婷的学生时代,中国父母普遍缺少“鸡娃意识”,她就成了改革开放放后第一代被“鸡”成功的娃,如今,中国家家提倡素质教育、精英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娃人均素质都挺高,1岁能游泳,2岁就懂社交,3岁已能认字,4岁开始背唐诗,人人都期待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开发右脑无限潜能。

孩子一点不如人,父母就无限焦虑,生怕孩子以后走不上人生巅峰,可实际上,根据耶鲁大学教授Daniel Markovits的研究,鸡娃激得最好的效果——

也不过就是当一名赚钱超过普通中产的“精英”,这种精英每天忙着工作,没有时间吃饭睡觉,上个厕所也在跑,这真的是父母们想给孩子们的未来吗?

只有资本才笑到最后。煽动焦虑,让父母认同“成功”的单一性和唯一路径,再通过补习班、教育书籍、讲座获取暴利……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套路。

但这些事,说开了也没意思。如果一个班级有40个孩子,结果39个都成了刘亦婷,那么可以想象,没成为刘亦婷的孩子,八成下场悲催、凄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当刘亦婷也不错,定然也自有她的幸福,作为一个普通纳税者,其人生对社会自有意义,只是童年过得严谨一些,放弃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快乐。

另外,对于刘亦婷,也有网友说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在她那个年代,中国最聪明的那帮学生,根本想不到,可以去考世界名校。

他们能够想象的最灿烂明天,也就是北大清华毕业以后,争取考研出国,国外的高校该怎么申请?绝大多数人完全就是两眼一抹黑。

那时,刘亦婷身为出版社编辑的母亲机缘巧合,探到了这样的路径,在国外熟悉这套流程的人士指导之下,给女儿准备履历,使她符合了哈佛的招生要求。

从这点看,刘亦婷又比其他中国学霸优秀到哪里去呢?有人可能会对一点感到奇怪,为什么一个普通的中国学霸去申请哈佛,哈佛大学就愿意录取?

它不应该是设置特别苛刻的条件,只为选出最优秀的中国学生吗?这应该是个美丽的误会,就像现在很多人抱怨,哈佛大学减少了对中国学生招生人数;

甚至把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划成同一个区来招生,使得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学生要比来自美国的竞争对手优秀很多很多,才有可能被录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哈佛大学的招生理念一以贯之:培养优秀的美国学生。为让自己培养出来的美国学生更优秀,所以要让他们在成长期间接触更加丰富而多元的背景。

所以,要招一些其他国家的优秀学生来给他们提供国际化的环境用,所以在没多少中国学生申请哈佛的情况下,标准是可以相应地降低的。

而一旦有那么多人申请,当然就要挑三拣四,优中选优,可以说,刘亦婷是赶上了好时候,如今的中国学霸,当然没有刘亦婷那么好的运气了。

现在想上哈佛大学,同样是需要杀出一条血路来的,但如果把范围扩大到整个美国,或者是全世界的大学,那信息不对称的红利,还没有消失。

刘亦婷案例引发的“鸡娃”文化,同样值得我们反思。耶鲁教授Daniel Markovits的研究显示,过于苛求的精英教育,其实际效果可能只是让孩子成为忙碌到没有时间享受生活的“精英”。

我们需要问自己,这样的未来真的是我们所期望的孩子们的人生吗?

刘亦婷的案例同样指出了单一成功路径的局限性。

教育和亲子关系的本质是培养独立思考与情感丰满的人,而非机械复制走向同样的目标。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才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

在“成就”背后的资本逻辑也不容忽视。

通过放大教育焦虑,输出单一的成功典范,商业利益通过补习班、教育书籍及讲座等形式获得巨大收益,而忽略了教育本身的多元价值。

刘亦婷的故事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教育的功利化、单一化的问题,也提醒我们作为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更多关注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给予他们多样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应该追求的,不是制造更多的“刘亦婷”,而是培养出独立、多元、有能力面对生活挑战的下一代。

在“鸡娃”经济之下,我们应当重新反思怎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怎样的人生才是我们渴望孩子们拥有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消解教育热潮背后的焦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衡和家庭和谐

【特别声明】本公众平台除特别注明原创或授权转载外,其他文章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并没有任何商业目的。本公号尊重知识产权,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后台,本号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