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值风和日丽之际,云闲狼静之时,重游鹤山坡亭,揽坡亭风光,发思古幽情,崇先贤懿德,实为闲中之一快事。
坡亭前濒绿水,后倚小山。亭中南北两处,镌刻两联醒目:“响澈铜琶千古大江东去,吹残铁笛一声孤鹤南飞”,“涛声四面作风雨,笠影半肩挑夕阳。读罢令人对中国十一世纪的文化巨人苏轼坎坷的身世和非凡的才华表示尤深的同情与赞美。
徜佯亭畔,木棉火红,鲜花斗艳。蜂飞蝶舞,虫琴鸟歌,弹唱其间。俯视亭下,危石饮江,钓矶浮鼓,游鱼戏水。北望西江,一碧千里,渔鼓阵阵,羽帆点点。远望樵峰,群山起伏,黛色参天。隔岸海涛沙,蔗林如毯,佳木葱茏,红楼幢幢,人影浮动。面对如此秀色,心旷神怡,烦恼顿消。此刻,脑际不期而现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名句,仿佛九百多年前的历史画面展现我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历史的长河中,九百多年只不过是风云一页。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危机四伏,官场倾轧,鬼蜮成灾。苏轼年逾花甲,被贬海南,曾路过西江,值江潮而留数日。时人仰其忠义之心,英灵之气,闻风兴起而筑亭命为坡亭,此地命为坡山,迄今八百余载。坡亭历经风烟,屡推屡修。据鹤山县志载,自满清以来坡亭重修或重建十次之多。究其因,非为乡村缀景,实是对这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身逢绝境,亦忧其民”的旷古奇才的无限敬仰。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仕宦史上,当官尸位素餐,自然不做事便无事者有之;当官不与民作主者有之;不辨是非,良心丧尽,见风使舵,善投新主,有奶便是娘者更有之。真正忧国忧民,为民出头,为民除恶,为民谋利的清官廉吏却极难得。东坡初入仕途,平步青云,但以德为本慈善为怀。时任职凤翔府判官,目睹人民终年辛勤耕种,不得一饱,苛捐杂税,如牛负重,过着“衣霜穿屋衣生棱,野庐半与牛羊共,晓鼓即随鸦鹊兴,夜来履破裘穿缝”的生活。他据理力陈,为民申诉放免,使凤翔百姓无一冻馁,民众称之为“苏贤良”。任职徐州使君,黄河自澶州决口,山东湖北一带大受其害,徐州人心惶惶,危在旦夕。苏轼采取有力措施,穿上布衣草鞋,率民众及官兵日夜抢险,历七十余天。时值澶州大风终日,黄河一支流恢复古道,徐州终化险为夷。在杭州,淫雨为害,决堤水淹,苏轼接连上状,请示中央放免秋税,减价出粜常平米,为浙西人民减轻了苦难,度过了灾伤。其时瘟疫流行,为救民众,轼筹募二千缗,又倾尽个人积蓄黄金五十两,设立病坊,分坊治病,万余病者药到病除,起死回生。
苏轼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虽多次被谪遭贬,仕途历经坎坷,几遭杀身之祸。但“得官即亦兴困事,失位不丢爱民心”,所到之处,解民倒悬,政绩斐然。谪居黄州,饥疫大作,有田无人,有人无粮,有种无牛,人如鬼腊,遍地哀鸿。轼五脏俱沸,老泪纵横,随即跋山涉水,广采草药为民除病。同时,劝阻穷人溺婴,募集基金救灾,组织人民开荒自救,在废垒颓垣之中拨开蓬蒿瓦砾,种麦种菜种枣。晚年流放惠州,忧悸成疾,两目昏障,特疾频发,左手不仁。未及三月,瘟疫流行,人命如乱麻,僵仆者不可胜数。爱妾朝云及其仆女难逃此劫,相继病亡。苏轼其时心情之痛苦可想而知。但他豁达乐观,常以“士践忧患,安知非福?”“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聊以自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虽遭遇困厄,然未忘民间疾苦,他常移病弱之躯,率民众掘水井而净食水,开山沟而引甘泉,采草药治盲人跛子。在一代蛮荒之地的海南岛,弊政陋习极多,乡村学校不兴,农耕方式原始,苏轼组织当地人民修桥铺路,兴办学堂。并讲学著书,写字绘画,推广语言,改变耕作方式,推广新式农具,利用民间秘方为民治病,建树良多。在凄凉的晚年流放生活中,苏轼从人民身上得到无限温暖,凝结着对百姓的一腔深情。可以说,苏轼被贬之不幸,却是惠州海南之大幸。
苏轼虽是一个“罪臣”,但人民不因他的被贬而对他另眼相看,却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晚年流放惠州和海南岛时穷困潦倒,常有断炊。尽管当地人民生活贫困,但仍送肉送酒给苏轼。苏轼被押出湖州,百姓夹道相送,失声痛哭。元符四年,病死北归途中。门口驿馆四周,悲恸之声令人肝肠欲裂,人民为之义愤,草木为之含悲。由此足见苏轼之得民心。
历史无私而不徇情,好佞之徒,始终沉沦湮没,万民唾毁。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联在一起时,就会得到社会所承认。纵观历代王朝史,也没听说百姓以皇帝之姓来其建庙建祠,倒是被朝廷错判的“罪官”,只要他为民做了好事,就受到万民敬仰。苏轼当年被贬流放路过或任职之处,时至今日,仍存有苏堤,东坡书院、东坡桥、东坡村、东坡井东坡亭、东坡田。去冬,鹤山市相关部门斥资数万重建朝云亭,碧瓦光华,风采焕然。亭中楹联:“名士美人,故宅江山思北宋;罗巾翠袖,荒亭风雨傍东坡”。表达了鹤山人民对苏轼的怀念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是诗、词、文、赋、书画的全能文化巨人,在中国文化史上,几乎无人能与他比肩,后世文人对他推崇备至。他的词风豪放,文笔曲折,无不尽意,长于抒情议论纵横。其中《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清奇飘逸,足冠群流,是历史不的传世杰作。
苏轼是一位政务繁忙,风波迭起的人。他一生创作诗歌二千五百余首,词三百五十首,赋十五首,散文百余篇,杂文三百余篇,政记四十余篇。还有铭、颂、碑传、书简等,煌煌巨著共三百余万言。他为祖国的文化宝库留下了宝贵的财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吐出了字字珠现,哺育了无数有用的人才,增添了极大光彩。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屠夫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句话用来描述苏轼的一生,十分恰当。苏轼视政三十余载,一生命运多舛,不管受宠受辱,尚能心系百姓安危,其人其节其文,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人生在世,官可不显赫,钱也可不多,但总要有点精神。无愧于心,无愧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经常以先贤的为人和气节来砥砺自己,这才是对坡公最好的怀念。
伫立在坡亭前,我仍割不断对坡公的绵绵思绪⋯⋯

温兆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温兆海

简介:温兆海,曾任小学校长,公社广播站长,美雅公司办公室主任,鹤山市经济委员会人事科科长,现为江门五邑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江门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鹤舞祥云》、随笔《鹤山粤韵情》、随笔《影后蝴蝶》等专著,其中,《鹤舞祥云》获2000年度森基文学专著类三等奖。

摄影:何志强
撰文:温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