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公事业单位,即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是我国介于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之间第三种性质的单位。它既不是行政机关,但实际上拥有与行政机关相同地位的行政执法权;它也不是单纯意义的事业单位,因为其在职在编人员虽然使用事业编制,但不执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而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享受公务员同等的工资和晋升待遇,与公务员一样都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进行公务员登记。这是绝大多数人知道的参公人员与公务员的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除了上述不同,参公人员与公务员还有很多实质性的区别,比如以下三点,很多人未必清楚。

一、调任资格区别事业编要调任行政机关转公务员,必须在事业单位取得副科以上领导职务,且任满两年以上。而普通事业编要调任参公事业单位,原则上只需要在事业单位取得副科以上领导职务,任满一年。任职年限上事业编调任行政机关比参公事业单位条件要宽松,从侧面也反映了参公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的地位差距。

二、绩效待遇区别。参公人员在工资待遇包括绩效待遇上与公务员基本一致,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参公与公务员没有实质差别的原因所在。但实际上参公人员的收入比公务员要略低,差距主要体现在年终绩效上。行政机关年度考核获相应等次,比如一等,机关在职公务员按照政策可以上浮绩效等次,比如科员拿1.1,科级可能拿到1.2-1.3,处级以此类推。而参公事业单位不管考核再优秀,绩效待遇都是按1执行,年总待遇或比公务员少个一两千或者三四千,具体根据当地标准核算。参公人员相对公务员还是要吃亏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晋升待遇区别。公务员提拔晋升畅通无阻,无论去行政机关、参公单位或普通事业单位都没有阻碍,且岗位职数较多,提拔晋升相对容易。而参公单位多半是行政机关的二层,受岗位职数限制,晋升通道相对较窄。而且参公到行政,本身属于逆向流动,需要走调任程序,这些细小的差距在关键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影响个人的晋升。诸如此类待遇差叠加,无形中拉大了两者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