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眼前的景观呈现在屏幕上,成为影像的时候,我就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拍下它了,于是匆忙地摁下一次快门,垂下相机,朝另一个方向走去……

对我来说,世界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一张照片的存在」就已经成为了一个事实。

我不能接受眼前的世界直接以影像的样子呈现在眼前,我讨厌「所见即所得」。

我看见了照片,照片就已经存在,我何必再摁下快门。

为什么一定要把世界「变成」照片呢,我找不到非得这么做的理由。

照片本身,就是一种会让我沉默的东西。

我不喜欢那些刻意使用慢快门的照片,如果我的水平允许,我希望在我的照片中,任何一个角落都是清晰的,不要有一丝一毫的虚化。

这当然不符合人眼的机能,但是照片,真的是复制肉眼所见吗?

选择一个焦点,无关的内容都虚化掉,让观看者能清晰地知道你的目标,可是照片,为什么一定要有观众呢?

如果没有观众呢,为什么要拍。

如果知道,自己拍的照片不会被分享出去,没有第二个人会看见,那你为什么还要拍?

「之所以拍照,是因为手里有相机。仅此而已。」——这是相机,作为一种可以快速复制的工具,在商业的加持下,对人的意识的篡改。

但,那些被画在石壁上的图像,是不是也是一种复制呢?

复制的目的是什么?是记录。

为什么记录?因为被冲击,因为受刺激。

所谓拍照,挤进了应激反应的行列。

摄影之前的形式,无法做到「即时性」,于是,就与人的神经反应脱钩,于是,后期的「复现工作」不能不被意识加工。

而且,摄影诞生之前,「复制品」与「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即便意识没有不请自来,也必须取决于「复制者」本身的技艺,以及当时的技术所限。

意识到这一点后,仿佛,「完全地复制」是不可能的。

但是,到底什么是复制?

摄影要复制的是什么?

仅仅复制当时眼前的景观,能算复制吗?

既然复制是应激反应,那么,就要求复制品,能够让后来的观看者,包括复制者自己,能再次产生应激反应。

但是,人和人不一样,A的复制作品未必能打动B,A只求他的复制作品能打动自己,那就算成功。

可A复制自己的感受时,是否必须靠一丝不差地复制眼前所见?

摄影,就是与意识的搏斗。

人手里出去的东西,永远不是复制,如果只求打动自己,那就是对世界的篡改,以个人的视角「观看」世界……

照片,是观看,还是解释?

观看,本身就在解释。

我是一个在感觉上很迟钝的人,我之所以拍下一张照片,却还是逃不掉情绪,欲望,我对美的看法……

否则,我不会蹲下,从取景窗里朝外看……

只要活着,睁开眼,就不得不在感受什么……这让我觉得没有喘息的空间。

那些符合传统美学的,构图上美丽的照片,仍然让我喘不过气,我所拍摄的那些在构图上尚算考究的照片,我觉得都是对生存空间的压榨。

无时无刻不在影像的世界里,我觉得,只有抛弃影像才能真地摄影。

照片复制的东西越清晰,越详细,构图越讲究,就越应该被烧掉。

让摄影彻底成为应激反应。

摄影,在与意识的搏斗中,拯救意识。

相机,是一台复印机。

必须快拍。

VR会取代摄影的,摄影,只有在爱好者手中,才能一直活下去。

那些糖水人像,花钱拍这些照片的人们,你们已经落后时代了,无数的影像,枯燥,填充无聊的影像世界,感受力的贫乏,单薄,纸片人……

我自己,需要乱七八糟的影像,不成照片的照片,不知对焦何处的照片,这些影像,才有喘气的空间。

我落后了,离不开相机了,又还没死掉,暂时只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