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一天,四川省南江县县医院的病房外,一名20岁的青年正在轻轻拍慰着伏在他身上哭泣的中年妇女,但他的目光却紧盯着病房。病房里,医护人员正对一名不断咳血的中年男子进行紧急抢救。谁能想到,彼时正在被抢救的男子在一年前还身强体壮。

床旁的心率器持续发出刺耳鸣叫,四周围着的医护人员如临大敌。只见医生急切地捏着氧气囊,另一名医生手不停地按压着病人的心胸,双眼不眨地盯着心率器屏幕,而身旁的几名护士则手脚麻利地给病人输液。

突然,伴随着心率器“滴”的一声,病人缓慢颤动地睁开了双眼。医护人员立即上前检查病人情况并查看医疗显示数据。片刻后,医护人员都叹息摇头,因为病人仅剩最后一口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院(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后房间传来病人微弱的声音:“我时间不多了,医生麻烦你帮我把张志远喊进来吧。”

医护人员随后来到病房外大喊道:“你们谁叫张志远,病人想要见他。请做好心理准备,病人恐怕是不行了,我们对此感到很抱歉。”

只见安慰妇女的青年瞬间跑进了病房,来到病床前拉着病人的手,悲痛地哭着说:“林海哥,您别抛下我们,不要走!”

“志远兄弟,你会帮林海哥照顾好家人的,对吗?”男子看着青年吃力地问道。

“会,我会照顾他们,永远不离不弃!”

“好,那林海哥就先谢谢你了,我先走了……”霎时,病房内传来了青年大哭的声音,而病房外也响起了妇女哀痛的哭声。

去世的中年男子叫佘林海,是四川省南江县一名普通的农民。青年叫张志远,是一名响应国家号召下乡的重庆知青,而病房外的妇女则是佘林海的妻子胡庭秀。

那为何佘林海会在弥留之际要求见知青张志远?又为何要将家人托付给他呢?他二人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志远

青年勇下乡,结识农家哥

张志远,1954年出生于重庆一个普通工薪家庭,他是家里的独苗。幼时的张志远深受父母溺爱,虽然家里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但是张志远所享受的物质条件并不比别人差,他想要什么父母都会尽量满足他。值得庆幸的是张志远在这样的环境下并没有养成自傲的性格,反而格外懂事。

张志远在校期间,总是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同学;在家里,经常会帮父母分担家务;在外面,碰到摔倒的老人,他想也不想就冲上去扶起老人。周围的人都对他称赞不已,直说张志远的父母养了一个优秀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图片来源于网络)

等到张志远再长大些时,他迷恋上了军事类的科普节目,时常在电视跟前守着军事频道准时开播。父母给他的零用钱,他也不乱用,而是积攒起来,用来购买相关军事手办。父母看他对军事手办这么感兴趣,经常取笑他是不是未来想当军人,张志远只是淡然一笑,并不多做解释。

其实张志远知道,他真正渴望的是能为祖国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一定就去做军人。他心里暗暗立誓将来一定要成为有血性有义气的好男儿,为他人撑起一片天。不曾想,他在未来的几十年里真的实现并坚守着他的誓言。

1972年,国家上山下乡的政策出台。彼时的张志远刚好年满18周岁,看着能为祖国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的时候,张志远义不容辞地选择了报名。面对父母激烈地反对,他坚定而哽咽地跪在父母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我明白你们的苦心担忧。可同时这也是我报效祖国的时候。现在祖国需要我,我不能后退。儿子知道对不起你们,希望你们能原谅不孝儿子,明白儿子的心!”张志远的父母见儿子态度如此强硬,只能流下无声的眼泪,默默支持儿子的决定。

1972年4月份,张志远接到通知被分到了四川省南江县下乡。他背上行囊,装上理想,跟随着其他同程青年知青坐上了前往四川省南江县的火车。张志远的父母看着远去的火车以及儿子模糊的身影,内心除了担心和挂念,还有着几丝欣慰与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江县乡村现状

张志远和其他知青初到南江县,便被村里人围住了。大家都听说张志远他们来自城里,因此对他们十分地热情。乡里人表达热情的方式就是不断地询问,比如“你来自哪里啊?”“你要是需要帮忙就喊我们,我们一定会来。”“小伙子,你长得真俊,有啥不懂的就问我们。”等等之类的话语。张志远面对这些问话,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耐烦,而是一句一句地礼貌回复。张志远的礼貌回应,无疑让村里的人对他的好感度直线上升。

次日,一切安排妥当的张志远被领导分配到了当地村民佘林海的手下。原因是由于张志远等知青是从城里下乡,没有干过相关农活,有人带着会比较容易上手。因此经过相关分配,张志远就被派遣到了佘林海的手下,由他带着张志远一起下田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青

佘林海在当地农民里可以算得上是干活的好手,而且他为人老实勤奋,又比张志远大上12岁左右。而张志远虽然年岁尚小,但是干活勤奋,不偷奸耍滑。再加上两人相谈甚欢,当即便认作了干兄弟。

佘林海家中一共六口人,妻子名为胡庭秀,膝下有四名男孩。家里虽然过得比较贫苦,但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感却让人羡慕不已。

为了让张志远能够快速地融入,佘林海夫妻经常邀请张志远来家中吃饭,并讲述村里的历史和发生过的趣事,而家中的四名男孩也十分喜欢张志远给他们讲述城里的生活和故事。渐渐地双方之间逐渐感情越发深厚起来,当真与亲人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乡知青(图片来源于网络)

寒去暑往,一年就这样过去了。谁也没想到,疾病打破了这幸福的生活。

急症猛如虎,病床留遗言

1973年的夏日,天气正是炎热的时候。这天张志远与佘林海两人相伴下田,两人有说有笑,佘林海还打趣起了张志远未来的婚姻。正当张志远腼腆不已打算回嘴时,突然只见佘林海一口血喷在了他的衣服上,人顿时昏了过去。

张志远连忙喊人,将佘林海紧急送入了县医院。经过紧急抢救与拍片检查,医生告知佘林海得的是肺癌晚期。

按照当时的医疗条件来说,肺癌晚期就是已经踏入了黄泉路。不但药物昂贵,难以治疗,维持生命都是天价,这大笔的费用对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堪比登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院(图片来源于网络)

面对如此噩耗,张志远立即使自己快速镇静下来,并要求医生即刻办理住院,钱的事情他来想办法。而当佘林海的妻子胡庭秀知道这个消息后,瞬间觉得天塌了。她想不明白为什么丈夫会得上这个病,真的是“麻绳专挑细的断,苦厄只挑贫苦人”。

佘林海的倒下,不但让家中断了经济来源,更是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胡庭秀看着膝下的四个孩子以及躺在病房中的丈夫,只能咬牙独自挑起大梁。她白天只能将孩子托付给邻居照料,自己下地干活,晚上再跑去服侍丈夫,可是每日不停歇地奔波最终还是让她渐感吃力。

张志远在看到胡庭秀这样来回奔波,迟早会拖垮身体,便主动决定去照顾佘林海。他日夜守在佘林海的病床前,渴了就递水,饿了就喂饭。还会时常给佘林海打理身上,清洗衣物,没有丝毫的抱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院(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是终究是天不怜人,佘林海秋季病情突然加重,咯血止不住,就连医生都束手无策,只能打上几针止痛药,以此来降低他身体的疼痛。但是阎王还是来要人了,佘林海的病情在一个夜晚突然爆发了,然后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佘林海临终之时凭着一口气将家人托付给了张志远,希望他能好好照顾妻儿,张志远满脸泪水地答应了他的请求。

扛起半个家,承诺守一生

1973年,佘林海去世。彼时的张志远才年仅20岁,却担起了一个支零破碎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乡知青

为了应承下的承诺,也为了不让村里人有风言风语的机会,张志远直接将行李搬到了胡庭秀的家里,对她说:“从今天起我就是你家的上门丈夫,我会照顾你们母子五人一生的。”说完不等胡庭秀有所反应,他直接跑到外面又大声说了一遍,让村里乡亲做了一个见证。

可是胡庭秀并不愿意,先不说她是个31岁的寡妇,膝下的四个孩子更是累赘,再加上张志远才20岁,正是将来有大好前程的年纪,万万不能因此耽误了他。但张志远却表示自己已经应下了对佘林海大哥的承诺,而且刚才也在众乡亲的见证下入了赘,不能变卦。胡庭秀无奈之下只能同意,就这样张志远在胡庭秀的家里正式扎了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领取结婚证(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后他们正式领了结婚证。婚后张志远可以名正言顺地照顾胡庭秀母子了。为了能够让孩子都读上书,过上好日子,张志远开始在村里接多份短工,有时还会上县城打杂工,只是为了能够让他们吃饱喝足。

1978年10月,中央下达指令,下乡知青可以返城了。看着其他知青脸上洋溢的回家的喜悦,只有张志远拒绝了回城。他找到领导表明自己的想法,同时请求回城知青带信给父母。书信中写明了拒绝回城的原因,他相信父母会体谅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青合影

之后返城知青结队看望张志远,发现原本的一家六口变成了一家八口,多添了一个男孩和女孩,原来这是张志远与胡庭秀两人爱的结晶。而张志远一如当年,笑意冉冉地同返城知青们说着玩笑,讲着乡村的趣事。他还为佘林海的四个孩子盖上了房子,用来给他们娶妻生子用。

几十年后,张志远的儿女们都渐渐成家立业、娶妻生子。时间在流逝,不变的是张志远那份坚守誓言的心,一家人依然住在大山深处。他做到了为他人撑起一片天的誓言,也做到了对佘林海许下的承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志远夫妇

许下承诺并不难,难的是坚守承诺。张志远向我们深刻诠释了诚信守诺的精神。他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与学习;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思考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