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润

编辑 / 二蔓 版面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第2152篇原创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昨天晚上,你是不是一边看春晚,一边叹气,觉得如果是你来导演,都比这好看?

那你可能就低估了春晚的难度了。

春晚的目的,是取悦大多数人。但是,“大多数人”这个词的外延,在变化。

80-90年代的春晚,万人空巷。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冯巩的《小偷公司》,黄宏的《超生游击队》,火遍全中国。“大多数人”都喜欢。

为什么?

那时中国刚刚开始腾飞,人们的各种差异还没有拉开,审美偏好也非常一致。所以,你有机会,用一个节目取悦大多数人。

我记得我小时候火过一首歌,《潇洒走一回》。这首歌一火,商场里,学校里,广播里,电视里,到处都是这首歌。你完全不可能躲得开。

所以,春晚怎么取悦“大多数人”?只要请这首歌的演唱者来,就好了。

那时的春晚,没那么难。因为,能取悦大多数人,而且是:绝对大多数。

但是,这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贫富的差异,城乡的差异,代际的差异,行业的差异,甚至审美的差异。

过去的审美,有10个频道。现在的审美,因为差异的拉开,有了1000个频道。

春晚更难导了。因为“绝对大多数”,不再存在。你在网上看到的,每个你觉得已经红得发紫的内容,可能大部分人都完全没听说过。

所以,如果你是春晚导演,不管你选什么节目,都有一部分人被共鸣了,而另一部分人不知所措。

如果每个节目,都只能与一部分人共情,那么与谁共情呢?

与“相对大多数”。

城乡中,谁是相对大多数?是“乡”。代际中,谁是相对大多数?年长的人。因为年轻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少。

春晚被你抛弃,是必然的。但被你抛弃了之后,它依然还是会很火。因为他取悦了“相对大多数”。你不看了,是因为你逐渐变成“小众”。

小众不喜欢,是取悦相对大多数的代价。

让你来导?

那可能更麻烦。因为你和你的朋友重新爱上春晚的同时,更多人会对它大失所望,甚至愤然离去。

春晚,是一个每年都要重新做的数学题。这道题的名字叫做:寻找最大公约数。随着时代的进步,最大公约数越来越难找。越来越难。越来越难。

也许多年之后,整个春晚的最大公约数,会逐渐只剩下色彩艳丽,声音洪亮,灯光绚烂,快乐满屏。

最后,只剩下快乐满屏。

但是,快乐满屏。也许,这就够了。

不是吗?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