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自:新东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作者:牧青野

“你儿子考了多少分?”

“你这个时候问孩子成绩,有点不太礼貌。”

被网上一位妈妈发的视频看到泪目。

男孩成绩没考好,着急到哭:

“妈妈,我只想过个好年,可别人问我成绩时怎么办?”

妈妈安慰他:“我不想撒谎说你考得好,但我也不会让你没面子,你开心过年,其他的交给妈妈。”

后来,她带儿子理发,被理发师问成绩时,便有了开头的对话。

听到妈妈给自己圆场,儿子乖巧地连声说谢谢,可妈妈的心情却十分复杂。

她反应过来,儿子觉得没考好是做错了事,所以感谢妈妈对他的爱护和理解。她又心疼又难过,只是没考出漂亮成绩罢了,儿子怎么会觉得他自己十恶不赦?

同为父母,太理解这位妈妈的感受了。

孩子学业压力大,父母的各种压力也大。

看到孩子成绩不如人,虽然也心疼孩子的辛苦,但要说完全不焦虑,可能性还真不大,但也正如那句话所说:

他只不过是榜上无名,又不是注定脚下无路。

既然事实已经如此,就先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长大。

未来的路还那么长,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平凡普通一些,也没什么大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只是做错了题,又不是做错了人

看完前面那对暖心的母子,再看另一个视频,心中不免感慨。

妈妈刚进门,儿子背着棍子“负荆请罪”:

“一鞠躬,我对不起你!”

“二鞠躬,我的基础知识对不起你!”

“三鞠躬,我的成绩对不起你!”

“四鞠躬,我的字对不起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个鞠躬,当个段子看,确实好笑,但从父母的角度看,却很难笑出来。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孩子的日常行为,是父母家庭教育的微缩。”

当孩子把成绩当成给父母交的差,我们的家庭教育,本身就出了问题。

这一点,我自己深有感触。

女儿刚上小学时,成绩一般,每次都排不上好名次。为了鼓励她,我经常说,只要和上次比进步了,就很棒。

可随着女儿成绩渐渐变好,我的心态却变了。

我习惯了她可以更好,对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有次因为她0.5分之差得了第二名,冲她大发了一次脾气。

慢慢地,女儿每到发试卷时,就会变得很焦虑。

考得不好了,会一边用乖巧的行为“讨好”我,一边委屈地向我求助:“妈妈,我是不是个废物?”

考得好了,会悄悄问我:“妈妈,这次你是不是很开心?”

有句话说,孩子只是做错了题,又不是做错了人。

他只是分数不好,又不是人品不好,也不是性格有差,更不是前路无望。

何必把父母的期待,自身的压力,一股脑砸在那个还在长大、人生并未定型的孩子身上。

而且更重要的是,你不知道,父母随口评判的那句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有多大。

一位网红博主,在直播间调侃了一件往事:

小时候,他告诉妈妈想买新鞋,妈妈反问:“你觉得你的成绩配不配?”

他在回忆时,笑着说:“太伤自尊了,这是亲妈无疑!”

嘴角都是玩笑,眼中全是伤痛。

后来他长大了,赚了很多钱,给妈妈买首饰,会开玩笑地问妈妈:“你觉得你配戴吗?小时候你咋说,现在我就咋说。”

他说自己很爱妈妈,也理解妈妈,他只是想告诉妈妈,当年的那句话伤害了那个小小的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专家黄仕明曾说:“关系里最不该说的话,是身份层面的攻击。”

对孩子,不能只以成绩随意下结论。

不要把否定的伤害,变成打压孩子的习惯,形成孩子对自己不认同的行为,再后悔当初。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一直飞那么高

三联周刊的一篇文章中,写过滑雪运动员曾闻一的故事。

小时候的曾闻一,小小年纪便展露出优秀的潜质,父母期待着把他培养成清华北大随便挑的别人家孩子。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曾闻一也算不负所望。

可在四年级时,他却突发心脏病住院。

那段时间,父母如果批评他,他只流泪不交流,会在练习钢琴出错时哭着嫌弃自己太笨,哭着一遍遍重新开始。

因为一直查不出病因,父母抱着试试的心态求助心理医生。

没想到,医生的一句话吓到了曾闻一父母:“你们还想要孩子活着吗?”

这时,他父母才开始后怕,停下了孩子的钢琴,也停下了孩子不喜欢的奥数。

用他父母的话说:“我不敢再逼孩子了,我要劝自己,接受一个不完美的孩子。”

这让我想起曾看过的一段话:

“爸爸妈妈,我从差生班考到优生班的时候,我是你们眼中努力上进的好孩子。

可我在优生班没有考到第一名时,我却成了你们口中不认真、不努力、骄傲自大、放弃自我的坏孩子。

你们不再鼓励我,不再以我为骄傲,不再耐心地对着我微笑。

爸爸妈妈,如果可以,我情愿自己从没优秀过。”

没孩子的时候,不太能理解父母对孩子执着到近乎偏执的期待,只觉得是父母自身认知的问题。但自己养了孩子后,太理解这种心情了。

成年人在一地鸡毛的世界里艰难求生,太懂得在社会弱肉强食的规则下需要适者生存的无奈,想着只要把孩子一遍遍锤炼成强者,就能放心把他交给这个世界。

我们活在这种为人父母,就必须为孩子的未来殚精竭虑,有责任把他们培养好的结构思维中。

当看到孩子的表现有一丁点的不如意,难免会把自己带入到孩子未来可能过不好的噩梦中。

所以,对孩子在我们的养育下,呈现什么样的结果便开始“吹毛求疵”了。

无论哪个孩子,纵观成长过程,或多或少都曾有过那么一两个高光时刻。

没有希望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曾看到过希望的火苗,但却要父母亲眼看着那一点希望破灭,不得不接受孩子最终只能泯然众人的失望。

教科书上一生优秀的孩子,背后有太多我们看不见的因素。

别让父母实现不了的期望,背负在孩子身上,隔断他们本身要走的路。

就像前面写的曾闻一,父母降低期待,调整好心态,帮孩子规划了他更喜欢和适合的滑雪赛道后,不强加KPI,不拔高要求,孩子反而为了热爱全力以赴,成就非凡。

孩子长大,是很快的,对他们的耐心多一点,容忍度高一点。

只要健康长大,能用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每个孩子,都是值得父母骄傲的“天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做个普通人,并不丢人

奥运冠军杨威的三个孩子,大儿子杨阳洋目标985、斯坦福,二女儿欢欢学习天赋高,唯独三女儿乐乐,学习特别费劲,怎么都卷不动。

为了让三女儿跟上哥哥姐姐的步伐,杨威使劲浑身解数,请昂贵私教,深夜陪学,打吊瓶都在写作业。

付出得不比哥哥姐姐少,但成绩就是追不上。

孩子很敏感,察觉到了父母的失望,委屈自责地问:“我没有哥哥姐姐那么优秀,所以我不配做你们的孩子吗?”

杨威这才反应过来,生活不止学习,每个孩子都有自己适合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评论区有网友暖心留言:“也许这个孩子的使命,就是来承欢膝下的。”

也有网友写下心中酸涩:“我接受父母普通,父母却不愿承认我资质平平。”

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人生,每种生活都有每种生活的烦恼。

喜欢学习,就专注学业,不喜欢学习,平平淡淡过一生,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可怕。

李玫瑾教授也曾说过:“从遗传看,孩子就是‘生而不平等’的。成绩不好,不是没路可走。

认知能力强,就让他在学习上努力往前冲;

特殊能力突出,就引导他在擅长的领域弯道超车;

技艺能力不错,就一遍遍重复实践,在某个领域练到极致;

性格能力有优势,那就多做一些和人互动的工作。”

能力不同,出路不同。

老天不会关掉孩子所有的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走不通这条路,就试试那条路。

没必要在一条路上,“逼死”自己,“逼死”孩子。

孩子最终成为普通人,并不丢人。

多站在孩子身边,理解他们,抱抱他们,他们也想和你期待的一样,但美好的愿望,压不过现实的真相。

与其疯狂卷成绩,把亲子关系消耗在宏大的盲目规划中;不如降低期待,循序渐进,不刻意、不执着,让孩子吃好每一顿饭,睡好每一个觉,用心过好每一个当下。

《成长的“危”与“机”》中,把孩子的成长过程,比喻成一棵树。

孩子从家庭的养育中汲取养分,借由先天的“种子”,在家庭教育形成的行为和思维习惯中,最终成长为想要成为的样子。

家庭教育,是孩子这棵成长之树的首要根脉。

新东方家庭教育: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ID:xdfjtjy

-每日教育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