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月前的冬日暖阳里,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广东省终身艺术成就奖获得者刘斯奋迎来了八十大寿。就在他的家中,他画好了一幅名为《苍山无恙又芳辰》的山水画为自己庆生,这也是他对疫情后江山无恙的感慨。身穿红色衬衣、脸色红润的刘斯奋依旧声音洪亮,精神矍铄,幽默风趣,保持着对社会的认真观察和清醒的思考。未来的一年,他将有一系列的出版、研讨会、展览,展示从艺70周年创作成果。他期望继续用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让大家能够在艺术中感受到美的魅力。

●谈收获

去年最满意出版文化自信对话录

2023年,刘斯奋出席的公开活动明显多了起来。作为特邀嘉宾,他出席了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青年实习计划交流会,为香港青年作“家国情怀”文化讲座,结合自身创作心得和人生感悟进行分享。作为文坛名人,他赴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开讲“红棉学堂”文史深研班第一课。作为刘氏文化家族的代表,他出席了在中山市档案信息中心举办的“诗书开风气 自学以进取——刘逸生、刘斯奋文化家族专题档案展”开幕式。

回顾过去一年的收获,刘斯奋表示,最为满意的是成功出版了《走出鸦片战争阴影:文化自信对话录》这本书。该书整理了他与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林岗在2022年就“走出鸦片战争的阴影”话题进行的十个月对谈,此前已形成约10万字共十一讲在《羊城晚报》上刊发。两位先生博学精思、视野宏阔、鞭辟入里,观点一致地指出,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应当大力重建文化自信。在2023年,经过整理出版的《走出鸦片战争阴影:文化自信对话录》问世。

“很多专家看了之后会有启发,一般老百姓看了之后能看懂,就是雅俗共赏。豆瓣上评分9.3。”刘斯奋提到,这本对话录的出版意义在于响应文化强国战略,通过深入思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让大家把问题看透看清楚。“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导致一部分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产生怀疑和批判,甚至有些人想将好的东西与不好的东西一同抛弃。在今天坚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有必要将这些问题讲清楚。这是我们进行对话的重要立意。”

在体例上,该书采用对话形式,要言不繁,大道至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学术问题,展示对一些学术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彻底打破了当前流行的学术文章写作规范。因而此书在专家层面和民间都收获了相当高的评价。

●谈创新

把当代都市画在山水画

采访中,刘斯奋邀请新快报记者欣赏他新创作的现代水墨画。这幅为他自己庆生,题有“苍山无恙又芳辰”的山水画长约2米、高约130厘米。背景的苍山和前景的都市构成了独特的和谐,右下角连片的红棉和点缀在苍山之上的森林也各有特色。

刘斯奋自称是把当代都市画在山水画上。“古代的山水就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正如‘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述的,古代山水画历史源远流长,积累丰厚,给我们提供很多借鉴元素。现代都市生活多了很多新的元素,但许多画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敢涉足现代都市题材。还认为现代都市美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与传统的山水画风格迥然不同。”刘斯奋认为,现代工业文明的美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而传统的笔墨表现方式也需要与现代都市的几何线条相融合,“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也是值得我们去突破的方向”。

刘斯奋介绍,他的这幅寿辰水墨画作品寓意着“江山无恙”,象征着国家繁荣稳定,而“芳辰”则代表着美好的未来。这个主题也与即将到来的龙年相契合,寄托了对于未来的美好期盼。

●谈计划

多方位展示从艺70周年创作成果

2024年,将是刘斯奋多方位展示其从艺70周年以来创作成果的重要年份,“概括来说就是要出一套书、搞三个研讨会、办一场大展览、推出两场戏。”

刘斯奋提前剧透了他今年的几个大项目。首先是要推出一套100万字、共十本的“蝠堂诗评”,展示他在古典诗词方面的注释研究成果。其次是组织三场研讨会,分别研讨他的小说、诗文和美术作品。第三是计划在新的美术馆举办一场大型的个人作品展览,向公众展示他的诗文书画创作成果。最后是推出两场戏,一场是搬上电影荧幕的汉剧《白门悲柳》,另一场是粤剧《白门柳与董小宛》。他希望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让大家能够在艺术中感受到美的魅力。

刘斯奋

优秀的文艺理论家,曾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在小说创作、文艺学术研究、美术、书法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荣获全国长篇小说最高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寄语青年诗词研究者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把问题看透看清楚。

龙年计划

出一套书、搞三个研讨会、办一场大展览、推出两场戏

新春祝福

江山无恙又芳辰

■策划:许志权 冯树盛

■统筹:林波 洪波

■文字:新快报记者 李佳文 实习生 李乐萱

■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