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

佛山的“”真不少

就藏在各镇街村社里

来看看你知道多少?

禅城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津村位于禅城南庄,相传隋唐时期已有村民居住在大岗咀(今龙津油库所在地),以渔农为生。因村南有一个土墩(藤涌岗),海拔高约30米,像一条龙伏在江边,水指的是龙的津液,故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津村。图源:禅城美丽乡村

龙津村是一个开埠建村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文化底蕴深厚,留下了“兴学重教、勤耕苦读”的优良传统和“明礼重学”“耕读传家”的家训家风。2015年龙津收集整理古籍,在本村廖氏家族发现有十几本完整的族谱,经过整理形成全国唯一一篇完整散体古训《龙津古训》,通过活化实现“家家必学、处处宣传”。

古训留香,入木三分。龙津村充分对标古训内容,开展各种活动,真正把好家风“晒”出来、“亮”出来、“传”开来。以文化凝心,以活动聚力,龙津村也成功评为全国首个“全国家风文明示范村”。

南海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龙村位于南海九江

下辖新涌与龙涌

各取一字得名

合称“新龙”

寄予新龙腾跃之意

河涌纵横交错,巷陌屋宇相连

小桥流水、影荫碧波……

走进新龙村,这里风光宜人

尽显生态宜居的乡村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湾碧水穿村过

百年古榕发新枝

新龙村有着别致的灵秀与温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宜居新龙,舒适怡人。新龙村内古榕参天绿树成荫,美丽庭院各具特色,一条弯弯的小河流过村中,乡村美景入画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头村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南海区狮山镇东北部,境内有桂和路和松石路横穿,交通便利。龙头村人杰地灵,风景优美,邻近南国桃园旅游度假区,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依托乡村振兴的契机,龙头村极力升级改造村级工业园及乡村环境,令乡村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同时借乡村振兴和村级工业园改造,龙头全辖区约2400多亩土地为作区重点推介项目,纳入镇和区级重点改造范围。龙头村的发展将依托南国桃园,以旅游和产业商业结合的模式综合开发,以重点改造升级工业园,改善乡村环境为首任,把龙头村改造成宜居、宜商的美丽乡村。

顺德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江镇,位于顺德西部,龙江的得名与流经此处的江河有关。

《龙江乡志》有描述:堡惟一山,状若蟠龙,因以名江。离城八十里,旧隶南海。明景秦三年,立顺德县。因隶焉。

龙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自唐代以来就成为“四方商贾云集之地”,北宋有著名的“桑园围”,明清时期出产的丝织品畅销海内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馆之一的农耕文化综合馆,收藏着琳琅满目的农耕文物,配合图文影像资料,讲述龙江从“刀耕火种”到“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归”的发展历程。图源:龙江发布

去年10月,新址启用。方志馆以龙江历史文化展馆、龙江农耕文化博物馆、岳秀书院和张氏大宗祠为依托,分为十馆一院一广场四站点,其中80%面积用作展厅及岳秀书院使用,20%保留作祠堂功能。有兴趣的街坊们不妨前去参观下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江社区位于顺德龙江的北部,是龙江的旧城区,因“山有龙穴而水环绕”得名。

在龙江,说到过年,有一件年货是不能少的,那就是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龙江煎堆。龙江煎堆在广东地区是历史悠久的著名食品,是龙江人传承了数百年的舌尖年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江煎堆。图源:龙江发布

龙江煎堆起始于始制于明朝,在《广东新语》一书中记载着龙江煎堆的做法:“以烈火爆开糯谷”“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炸好的煎堆表皮呈金黄色,个头圆润,食味松脆甘香。除了香口美味,其外形的圆碌碌,有团圆、“碌得起”的吉祥之意。圆碌碌的大煎堆,不仅仅是一份舌尖美食,更代表顺德人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山社区位于龙江西边,辖区面积0.89平方公里,下设小陈涌、梅大塘、直街、忠门里、涌南、龙峰山6个居民小区。龙山社区是龙山地区的核心地段,以龙山大道和龙峰大道为轴心,工商企业店铺林立。

龙山自古文人辈出,涌现温汝适、温承悌、温肃、温子绍、梅璇枢、陈荆鸿、邓华熙等人才,保留温氏大宗祠、梅氏大宗祠、陈氏宗祠、侍御第、华帝庙、龙山书院、古井、涌南桥等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德龙山社区。图源:智享龙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涌口村位于顺德容桂西南面。在清朝同治癸酉年(1873年)前,称为“蛇涌”,1853年建筑桂洲大堤时,将“蛇”字改为“龙”字,以示吉祥,村名也随之易名龙涌,也称龙津。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北滘龙涌大队同名,所以改为“龙涌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桃花朵朵开。图源:容桂发布

龙涌口是容桂种植桃花的基地,有“桃源龙涌”的美誉。龙涌口因日照适宜、靠近河边,水资源丰富且土地肥沃,盛产的桃花特别鲜艳夺目,而且树身粗壮,特别适合观赏。桃花一到春节就会开满枝头,有“花开富贵”的意思,然后“红桃”粤语谐音是“鸿图”,寓意新的一年能够大展鸿图。另外,桃花也有能挡煞、辟邪和“走桃花运”的寓意。有兴趣的街坊可以到龙涌口看看桃花,吸吸好运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龙村位于顺德北滘西南部,由马村、现龙村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马村,因北宋时期,有马姓人迁至该地,开垦种植、安居置业,渐成村落,因开村的人姓“马”,故定村名为马村;现龙村,则是相传,村民曾在当地急流的河涌,看到“一条龙”的出现,故取名现龙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龙村。图源:魅力北滘

穿行在马龙的街巷

市井生活在脚下铺开

河道纵横、池塘水乡、古树参天

还有来来往往的村民

串联起了这里充满烟火气的生活

马龙村。图源:魅力北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龙村。图源:魅力北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龙村位于顺德北滘西南部,由原黄涌、龙涌两村合并而成。黄涌开村之时曾名为“凤涌”,正好与“龙涌”龙凤呼应。因两村皆向羊额,传说有“龙凤朝阳”之美称。2001年9月30日,黄涌与龙涌合并,改称黄龙村,沿袭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百年间,黄涌与龙涌两个村落互相交融发展,直至合二为一,共同塑造出这片土地的文化风俗和历史底蕴。漫步黄龙村的古建筑与现代彩绘之间,历史与现代的碰撞,让人有穿越时空的错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内还保留有不少老街、古祠堂、古建筑,南安古巷、谈氏宗祠、杜家孖祠堂、陈氏家庙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潭村位于顺德杏坛北部,据传元朝末年在当地建有古城,俗传“龙化于此”,故称“龙”,村沿城名,并因河宽如海,深之如潭,而取村名为龙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龙闹江的盛景。

龙潭村河网密布,不仅拥有浓郁的“龙味”民俗文化,还具有岭南水乡特色,其生态环境优美,水乡村落格局保留完整,村内河涌水网密布、桑基鱼塘面积较大,河涌成环且环环相通,水巷、街巷“水陆并行”,“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村落格局完整。

龙潭村龙母庙拥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而龙母文化是龙潭村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文化,有孝德、诚信之寓意。2024年龙潭龙母庙开金印活动即将在大年初四热闹来袭,街坊们快约起来到龙潭龙母庙祈福许愿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眼村,位于顺德区勒流街道,村落三岗环河,村域面积4.88平方公里,是广东省生态示范村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龙眼村古称“龙渚”, 由于龙渚有“龙眼点睛”的传统习俗,明朝顺德建县之时,“龙渚”便宣布更名为“龙眼”。龙眼村农商并重,鱼桑共盛,在鼎盛时期,人口过万,三圩六市,交易繁盛,龙眼村也因此被称为“小香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眼村是典型的岭南水乡,也是贝丘遗址所在地。村内传统建筑约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60%,梁氏大宗祠、吕氏大宗祠、龙眼古桥、石狮埠头、蚝壳屋、东溪吕公祠、天主教堂、汉太尉相公庙等传统建筑散布在村中,细述着龙眼村的历史。

高明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湾村位于荷城街道西安片区,属范洲村。龙湾村原名林家寨,后来取名龙湾。在明成化年间,林姓祖先由新会县沙岗迁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湾村。

近年来,龙湾村换了新貌。 在村口处,河流经整治后变得秀美。站在新建好的桥上,远远望去,大凌云、二凌云两座山屹立着。傍晚时分,在空旷的原野上,河水静静流淌,太阳在山顶绽放霞光,这里可欣赏“凌云晚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珠村位于高明区更合镇中部,距离更楼圩1.5千米,镇政府3.5千米,是革命老村。地处低山丘陵地区,聚落沿山东麓南北走向呈长方形分布,更楼河于村东边流过。元代,先祖吴登由新会会城迁至鹤山宅梧选田;明弘治年间,至七世孙吴允明迁至此地开村,因村后岗山形似龙,前有小土丘似珠(现已毁),如飞龙吐珠之状,故名龙珠。

原来佛山有这么多“龙”!
你还知道佛山哪些地方用“龙”命名吗?

欢迎评论留言~

喜欢本文请点击“在看” 让 更多人看到

来源:佛山新闻网、佛山住建、 顺德档案史志、禅城南庄、顺德发布、魅力北滘、顺德文艺、水兴杏坛、龙江发布、高明发布、三水发布等

编辑:柳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