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有一个叫摩尔多瓦的小国,这里有一个叫“青石村”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一个小山村,走进村落,会发现这里很多白人都可以流利地讲中国话,他们对中华文化如数家珍。最重要的是这里的白人都有血缘关系,他们有一个共同祖先,叫张青山张青山是这里最早的村长,他来自中国,被人贩子贩卖到摩尔多瓦,在一个农场里面当奴隶。他是怎么从一个奴隶翻身成为村长,并且子孙满堂?在这个过程中,他都经历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洲小国,中国特色

摩尔多瓦是欧洲一个内陆国,国家特别小,和海南的面积差不多,毗邻罗马尼亚,全国人口仅有300多万。摩尔多瓦的经济支柱是农业,其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但工业基础薄弱,主要工业产品是榨糖和植物油。

摩尔多瓦的首都是基希纳乌,集中了该国绝大多数的人口,距离首都不远处,有一个叫“青石村”的地方,这里的人都是白人,可是他们都能够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因为村里的小孩从小就学习中文,接受最传统的中华文化教育,所以当地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与中国人没有太大差异,为人处世方面处处透露出东方思维。

根据当地人回忆,是一个叫张青山的中国人建立了这个村子,村子里很多人基本都是他的后代。整个村落的社会组织形式与其他地区完全不同,他们以血脉相连,村子里面的人都是亲戚。当地一直流传着一本家规,家规的作者是这个村子的祖先,就是张青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还使用农历来计时,每年都有祭祖仪式,他们过中国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等等。每年节日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做上满满一桌好菜,一家人围在一起庆祝节日。来到这里,会让人感觉来到了中国。

村子的中餐也是十分正宗,每一家都有自己的拿手菜,虽然有所改良,但是口味与传统中国菜没有太大区别。村里随处可见中文,路标也都是双语的,沿街店铺里面摆满制作精良的中国工艺品,店铺的装修也都是中国式的。因为以上这些特点,“青石村”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中国村”。

命运多舛,流浪欧洲

这个村子的建立者张青山,一生坎坷,历经磨难,才在这里安家落户。他出生在清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命运悬而未定,外国侵略者肆意搜刮中国的资源。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家庭虽然并不富足,可是吃饱没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晴农民

张青山的父母对张青山也很疼爱,家里好吃的,好用的都会优先给张青山,农村的生活条件可能会差一点,可是沐浴在父母关爱中的张青山童年过得很开心。他每天跟着自己的父亲上山干活,日落时分,他就跟在父亲后面,屁颠屁颠地回到家里。傍晚,母亲烧好饭菜,一家人就坐在餐桌边美美地享用美食,一天的辛苦全都消失不见。晚饭之后,母亲点上烛灯,拿出书来,一字一句地教张青山识文断句。

令张青山没想到的是,在他十岁那年,他的父母发生意外,夫妻二人全都去世了,只留下张青山一个人。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身穿丧服的张青山将父母两人安葬。葬礼结束,他望着光秃秃的石碑,陷入了对未来的沉思,他不知道自己将何去何从。有无数的问题等着他,而他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吃饭,现在的他既干不了重活,吃饭还多,任何老板都不会要他,所以想要靠着苦力养活自己,根本不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晴流浪儿童

邻居和亲人不忍心看着张青山流浪街头,他们就让张青山去他们家里吃饭。开始的时候,这还没有太大问题,随着时局进一步恶化,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那些原来帮助张青山的人家里生活也都变差了,到最后,他们自己吃饭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去抚养一个正值青春期的男孩。

张青山很聪明,脑子转得很快,他很快就感受到了之前帮助他的人,正在发生的变化,他们对自己越来越冷漠。他心里清楚自己在别人家里,就是一个累赘,在战争年代,没有一个家庭想要一个累赘。于是他走上街头,四处寻找谋生之路,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别人家里吃饭。在这段时间,他过得很苦,他常常是有了上顿,没有下顿,一顿饥,一顿饱,但凡有能挣钱的机会,他都会上去看一眼。浪迹街头的经历让张青山的社会阅历不断提高,他慢慢看透了社会里面的人情冷暖,对于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国士兵

十二岁的张青山,在街头流浪的过程中,碰到了两个俄国士兵。他们在路上用手势跟张青山打招呼,张青山听不懂他们的语言,更看不懂他们的手势,就看着他们在自己面前张牙舞爪,半天都不明白他们的意思。两个外国士兵这时从兜里掏出两个硬币,在张青山面前晃了晃,张青山的两眼立刻开始放光,几天没吃饭的张青山迫切需要这两个铜板,让自己买两个烧饼吃一吃。张青山为了这两个铜板,他费力地去理解这两个士兵的比划。

最后,张青山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原来他们要找自己的部队,可是他们人生地不熟,迷路了,现在需要一个向导,帮助他们找到部队。两个铜板只是定金,如果真能找到,奖励还会增多。张青山前几天刚看到一支大部队经过村子,具体方向他记得,所以帮助这两个士兵并不难。想到这里,张青山点了点头,带着这两个士兵就离开村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刚离开村子不久,突然张青山就感觉到眼前一黑,等到再醒来的时候,他人已经身在摩尔多瓦。醒来之后,他明白了,原来是这两个人,根本不是俄国士兵,他们就是国际人贩子,在世界各地进行贩卖人口的活动。张青山不知道这两个外国人贩子已经盯他很久了。因为张青山所有的社会关系很简单,没有亲人,即便失踪了,也没有人管他,甚至没人会去警察那里报案,他又是一个年轻的男生,可以卖一个好价格。

张青山内心很害怕,在这里,都是白色皮肤的人,他们说着他听不懂的语言,即便遇到问题,也没有人可以帮助自己。一切的一切,都无比陌生,陌生感带来的恐惧让张青山内心无比焦虑。

人贩子把他带到一个农场,把他交给了一个农场主,随后农场主带着他,来到他住的地方,跟他比划了一下,让他先休息。张青山躺在屋子里,望着周围的一切,他并不知道自己被贩卖为奴。并且如果他没有足够的钱赎身,他一辈子都要在这个地方上干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快到饭点的时候,农场主拿着饭来到他面前,让他吃,他小心翼翼地尝着这些陌生的食物。屋子里还有其他的奴隶,他费力地跟他们交流,知道了农场主每天都给他们饭吃,还会给他们地方住,只要他们好好干活,农场主还会为他们发工资。这对于张青山来说是一个好事,之前流浪街头,自己根本吃不上饭,如今却能够每天管饱,出点力气对于他来说不成问题,加上他还有地方住,这比他在国内舒服多了。

他是整个农村里面唯一一个黄皮肤的小男孩,常年流浪在街头,让他显得很瘦小,农场主和其他人都很照顾他,安排的工作也是相对轻松的。虽然这样,他依旧很努力地完成别人布置给他的工作,加上他头脑灵活,深得主人喜欢,常常跟在主人身边,干着最轻的活,拿着最多的工资。

每天能够吃饱饭的他,身体发育很快,几年后,充足的营养使他的外貌与正常欧美人无异,身高和体型与当地人差不多。跟随主人,见多识广的张青山将口语练得很好,即便这样他内心一直都有对于自由的渴望,他侧面打听到主人卖身契的价格,自己在背地里悄悄地攒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八岁的张青山,终于攒够了赎身的钱,他拿着一把钞票,来到主人面前。主人对此很惊讶,他认为自己对张青山不薄,不明白他为什么要离开。可是既然他拿着足够的钱,也没有不让他赎身的理由。最后主人收下钱,拿出卖身契当众撕毁,就这样张青山终于成为一个自由人。

心系祖国,迎娶娇妻

张青山获得自由后,他并没有立刻离开农场,接着在那里干了很久。恢复自由的张青山,内心常常升起一股思乡之情,远离故土,并没有让他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利用农闲时间,他四处寻找回家的方法,中国国内动荡,回家变得特别不容易,相反呆在这里,是一个更好的选择。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发现这里的人都喜欢工艺品,对于一些小物件根本没有抵抗力,他就开始学习做工艺品,在每件作品中都加入中国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边,张青山找了一家工资更高的农场,白天干农活,晚上做工艺品,就这样一点点改善自己的生活。随着他的品牌越来越出名,很多人都慕名而来,买他的工艺品,他的生意也越来越大,就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的真爱。

这个白人女孩本身就特别喜欢张青山的工艺品,后来两人时常在一起交流,互相对彼此都有了好感,她身边人还常常撮合她和张青山。可是张青山对此是心有顾忌,因为他本来就是个奴隶,而女孩家境很好,自己根本配不上她,但自己又很喜欢她。女孩感受到了张青山的疑虑,她对他说:“我爱的是你这个人,不是你的历史。最重要的是我相信你。”女孩的信任让张青山有了克服困难的决心,他没有犹豫,最终选择和女儿在一起。

当两人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女孩的父母还是在意他过去的奴隶身份,害怕女儿跟着他遭罪。张青山带着礼物来到少女家中,用实际行动向她的父母展现自己对他们女儿的爱。通过沟通,女孩的父母对于张青山的印象有了改观,他们认为张青山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小伙子,他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幸福,最后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婚之后,女孩为张青山生了七个孩子,在胎教的时候,张青山就让他们的孩子学习中文。这就是村子里的人都会中文的原因,并且他立下家规,世代要重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后来他想念家乡的美食,于是又开了一家中餐店,生意也很好,吸引了很多人不远万里来这里品尝。

张青山的孩子接着生孩子,家族世世代代由此兴旺起来,截止到目前为止,后代已经有了800多人,最终在摩尔多瓦出现了一个“中国村”。遗憾的是1968年张青山离世,他到死也没有重新回到中国。

张青山就是海外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他用自己的方式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沟通交流。不管走到哪里,中国人的标签永远是不可以被磨灭的,中国心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最后一个问题:你认为是什么因素促使张青山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