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引子
在辽西大凌河岸边的义县大榆树堡镇,“中共大榆树堡镇委员会”的牌子高高悬挂在一幢红砖房前。
曾几何时,这块牌子变成了于氏“家天下”的代名词。
1989年,大榆树堡镇党委书记的重任交给一个50岁的中年人,此人叫于平印,土生土长的泥腿子干部,是从大队文书、公社办事员一步一步奋斗上来的。
上任之初,于平印曾信誓旦旦向上级党组织表示:请组织放心,俺于平印生是党的人,死是党的鬼,一定会带领大榆树堡镇的父老乡亲奔上小康之路。
然而,当上了官,他就将许下的诺言远远地抛到一边,几年后,大榆树堡镇这块远近闻名的肥沃土地,不但没有结出应有的丰硕之果,反而民不聊生,群怨沸腾。
有资料表明,大榆树镇、村两级共欠外债1993万元。究其原因,就是于平印结党营私、建立“家天下”横行乡里、称王称霸、为所欲为的结果。
1994年3月,于平印因“年龄过大不适于在农村工作”被调任县委统战部副部长。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他知道统战部副部长是一个怎样的职务,虽然官不降品,但却有职无权。
于平印在狱中
不仅如此,这还意味着自己苦心经营的“土围子”——大榆树堡镇将受到致命的打击……
不日,新任大榆树堡镇党委书记牟桂良走马上任,这是一位富于改革精神的中年干部。他不畏艰难,从组织整顿入手,对大榆树堡镇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调整和改革。
一个月后,于平印的“土围子”土崩瓦解了。
事隔不久,于平印指使两个儿子于凤宇、于凤勇立即动手,给牟桂良点颜色看看。
1994年5月18日一大早,于凤宇、于凤勇在手持砍刀,埋伏在镇政府门口。半小时后,牟桂良刚露面,于家兄弟立即挥舞砍刀朝其冲去。
牟桂良是某野战部队侦察兵出身,身体素质倍儿棒,于家兄弟追了好一阵也没追上他,只好返回镇政府办公楼,砸书记办公室泄愤。
于凤宇
这一案件惊动了中共义县县委,在县委的领导下,县公安局和县纪委等部门很快介入此案。
尽管于凤宇和于风勇在其老子的支持下闻风而逃,但经过几个月的调查,于家父子以及他们的帮凶鱼肉百姓的种种丑闻终于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于平印无论说什么事,党委会上都是一片“附和声”
如果用党员的标准去衡量于平印,就大大抬举了他。
于平印当上大榆树堡镇党委书记后,如同被披上黄袍的封建皇帝,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给儿子以及忠实于他的人封官许愿。
于平印的长子于凤宇,先是当上镇工商所长,又当上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于凤坤
大儿子荣升后倒出了工商所长的空缺,于平印便把二儿子于凤坤从镇信用社调到工商所,顶了工商所长的职务:
三儿子于凤勇喜欢耍弄拳脚,于平印就让他当上镇武装部部长,也挂镇党委委员;
他又让大儿媳当上了镇党委组织委员,二儿媳当上了镇党委宣传委员。
除了这些和于平印吃一锅饭菜的人外,一些同他沾亲带故的人也分别被“加封受爵”:
侄子于凤文被安排到镇工商所任副所长,弟弟被任命为镇中心小学的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干儿子谢荣柱任镇党政办公室主任。
这样,大榆树堡镇的印把子牢牢地掌握在于书记手中,大榆树堡镇共有7位党委委员,而于平印和其家人就占据了5个名额。
大榆树堡镇中心小学
“嗯呐”是辽西一带表示认同的一种象声词。党委会上,于平印说出一种想法,亦或是一种“举措”,“嗯呐”声顿时连成一片。
因此,于平印无论要做什么事儿,哪怕是多么滑稽可笑的想法,都会顺利通过。
于平印的四儿子于凤雷因为只有初中学历,不符合干部录用条件,因此是于家唯一没有“从政”的儿子。
但于平印也没让小儿子亏着,让他当上了风雷酒店的总经理。
于平印给镇里干部规定“今后公款招待都要到我儿那里去吃。”
小儿子当上经理又要入学,老子就找到基层支部签署同意的意见,又盖上党委公章,中国共产党从此多了一位党员。
于凤雷
这“新党员”火气很壮,刚迈进“组织大门”就将一位老农打成耳膜穿孔,手指骨折。
于平印为儿子的前途着想,又将他送到“自费大学”进修,到头来7000元学费都由镇上报销。
于平印弟媳是位农村妇女,在他的策划下,弟媳成了“镇中心小学教导主任”。
这女人自知肚里没有文化水,根本不敢去上班。于平印说:“你就在家呆着吧。”呆着归呆着,可每月的工钱却照拿不误。
于平印坐的是大榆树堡镇的第一把交椅,他的家属和亲信也在各个关口分兵把守。
镇里的人对他噤若寒蝉,而这淫威不仅限于老子,镇上的其他领导见到于家公子也要矮三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