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4年的历史洪流中,中央苏区的红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经过连续五次的反“围剿”战斗,红军的力量逐渐消耗,最终在10月,不得不踏上了那条漫长而充满艰辛的长征之路。这条道路穿越了十几个省份,行程长达二万五千里,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关于长征的提出者,这一问题的答案在历史的长河中并未被广泛传颂。事实上,这位提出者正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他在1934年的春天,便对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提出了“要准备作一次战略大转移”的建议。这可以被视为长征概念的最早萌芽。

随着战局的日益严峻,红军在苏区的处境愈发艰难。4月,广昌失守后,敌军势如破竹地进入了中央苏区的腹地。面对如此困境,5月,中央书记处作出了重大决策,决定将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并就此事向共产国际请示。在随后的六七月间,博古李德从前方战场返回瑞金,与此同时,共产国际也复电同意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的计划。于是,长征的准备工作在极少数的中央领导人中秘密地展开。

7月,中央作出了重要决策,决定以第七军团为基础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地区前进。与此同时,中革军委也命令第六军团退出湘赣边根据地,向湖南中部地区挺进。这两支部队的出发,正如周恩来后来所言:“一路是探路,一路是调敌。”这表明,最初的战略意图并非像后来那样走得如此遥远,而是计划前往湘鄂西地区与红六军团会合,并在那里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了变数。在红军主力撤离苏区后的行军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和挫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展现出了他的伟大战略眼光和坚定决心。1934年12月,在红军遭受重大挫折的黎平会议上,他提出了改变行军方向的建议,主张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地区转移。这一决策最终得到了实施,并成功地拯救了红军于危难之中。毛主席的决策不仅改变了红军的命运,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