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滩河边的水红树
“水光青竹间,山影红树外。”这是号称“西南硕儒”的清代著名诗人郑珍的诗句,描述了清幽闲静、美丽富饶的沙滩风光。沙滩,旧时遵义东乡一个方圆两个多平方公里的文化村落,在清代孕育了名噪贵州、享誉全国的沙滩文化。而诗中所指的“红树”,即为水红树,它耸立于进入这个文化古村落的沙滩河(乐安江)边。树边有桥,为沙滩桥,是“江桥春柳”的沙滩八景之一。树边有庙,为大悲阁,是沙滩之地较早的古庙之一。
那颗水红树,仅树干上围的胸围就有6米,经相关专家估计,树龄应该在2000—3000年以上,是已发觉中国最大最古老的水红树之一,应该属于国内仅有。这么长树龄的树,自然而然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水红神树”。可以想象,这么多年,足够多少王朝去兴衰更替,足够多少的生灵生生死死去循环。当时间无限的延长,就已经足够了让神的灵性在水红树上降生。
因此,人们信奉这棵水红树,已经把它当作神的化身。于是,源源不断地向它祈福,为它供奉。手或腿脚有毛病的人家,会供奉白纸糊成的“手”或“腿脚”,目的就是希望得到水红树的庇佑,让患者尽早痊愈和康复。谁家小孩夜里啼哭,都会在树下立上“免哭牌”。于是,在水红树庞杂的枝丫间,条条红色的布条似乎从天而降,每一阵风过,这些书写有吉祥字句的红色布条就会随风飘扬,让人看到一切的美好愿望就悬在头顶,近在眼前,似乎唾手可得。
相传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左辅李福犹、曾广依等,领十万大军,从湖南进入贵州境内,在石柱、綦江渡长江未成,取道正安、桐梓,兵分两路进攻遵义、绥阳。进攻绥阳一路部队在茅垭遭清军阻击,转道经郑场、火烧舟到禹门。当时,太平军欲攻占禹门,部队已在乐安江畔安营扎寨。是夜,一士兵听到有霍霍的磨刀之声,寻声望去,只见一巨人一脚踏在大悲阁,另一脚踩在乐安江里,正在专心地磨刀,面貌形似关公。那士兵吓得魂飞魄散,立刻报告主帅。闻此讯息,主帅及官兵纷纷出营观看。见此情景,纷纷丢盔弃甲,不战而退,趁夜色悄悄往虾子场方向逃去,沙滩村庄因此而免遭了一场浩劫。人们感念于关公显灵,认为水红神树就是关公的化身,因此将关公神像请入大悲阁内,将水红神树加木栅栏保护起来。
大悲阁,因水红神树而建,因水红神树而兴。这个悲,与心情无关,但是与慈善紧密关联。佛家人常讲慈善为怀,大悲,即是拔掉一切众生之苦。解决众生之苦的神,主要是观音。而水红神树旁边的大悲阁,不但供奉了观音菩萨,还供奉了关公神像,这是其他大悲阁见不到的现象。由水红神树化身的关公,似乎确实一直在护佑这一方百姓的安危。在清咸丰年间的农民起义的黄、白号军多次攻打禹门山寨的战争中,禹门山寨始终固若金汤,终未被攻破。
民国时期,修建火烧舟至虾子场的公路(即后来的308县道),当时的沙滩桥是平桥,叫平远桥。需将平桥改建成石砌拱的公路桥,当时的禹门乡乡长不顾乡民们的反对,决定砍掉水红树,在平桥的原址上修建沙滩桥。谁料就在当夜,一道闪电划破长空,劈在了乡长的办公室。乡长受到惊吓,认定这是神树在显灵。于是第二天便下令不敢砍伐水红神树,然后向乐安江下游退出20米重新选址建沙滩公路桥,让这颗古树得以保存了下来。
人们热爱沙滩,向住沙滩,崇拜沙滩文化,每次到这里,都要祭拜这颗古树。因为这颗水红神树,不但是沙滩的保护神,更是明亮沙滩文化的见证者和活化石。沙滩文化的文人学子们,不但幼年时在这颗水红神树下嬉戏玩耍、青年时在这颗水红神树下饮酒作诗,写出不朽诗作,更是从这颗水红神树下的平远桥走出去,上京应试,从此建功立业,让沙滩文化从这里走出贵州,走向世界。
如今,极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人们更加珍视这颗奇特的古树,将加固的围栏整整围了4米多高,并设立警示牌,禁止在树下燃烧香火。古树也似乎感受到了这个新的时代,每年都枝繁叶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沙滩风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