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农”是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全国人均1亩3分地;平均每户不足10亩;全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户的98.1%;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超过70%。而现实的农业生产中,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是现实。
所谓比较效益,不用晦涩的概念,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收入没有投资多,种地不划算。什么都涨价,唯有粮食不涨价,甚至数年不变。这种情况,导致小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是必然的。
对于如何降成本、增效益,国家也提出了诸多方案,最主要的便是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比如,1)通过服务主体集中采购生产资料,可以降低农业物化成本;2)统一开展规模化机械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集成应用先进技术,开展标准化生产,可以提升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实现优质优价;4)促进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品牌效益;5)延展农产品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就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等。
笔者不无担忧,农业社会化服务固然可以促进农业节本增效,而且大有作为,但能否真正让农民增产增收,还是要打上一个问号的。因为:
1)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是公益组织,而是企业,他们同样需要吃饭、挣钱,增加出来的效益,够不够他们的利润,还值得探讨;
2)统一采购农业生产资料所降低的物化成本,是有限的,也是农资经营商家或社会化服务组织所渴盼的,他们同样在不景气中,到嘴的“肉”,岂会吐出来?
3)统一开展机械化服务,是增加了一些效益,可是价格却在连年上涨中。举个例子,油价涨了,收割服务肯定也要涨价,机械手不可能赔钱给你割麦的;
4)特色、品牌农产品的打造,不是一家一户所能完成的,同时还要受到销售流通环节的制约,搞不好就来个“逗你玩”;
5)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增加的效益有限,所产生的利润,为农服务组织或企业是要拿走一大部分的,小农户所得,应当是其劳动力付出部分,甚至更低,远比不上出门打工所得,而且有时限性;
6)对于工业化精细加工而言,农产品是原材料,所得利润,与小农户有什么关系?
7)小农户进入流通大市场,难,为农服务组织进入流通大市场,未必会轻松到哪儿去,流通渠道不畅或被某些资本控制,让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也同样是社会化服务组织头痛的事。
如何解决,笔者浅见,一是任何为农服务组织,一定要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真正参与进去,享受增加效益的分配;二是以国家力量,实施重要农产品“计划生产”、“保护收购”、加大“政府直补”力度,杜绝“二手”组织;三是政府干预,逐年适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四是建立完善可控的流通渠道,让农产品卖得出去,卖出好价钱;五是“反哺”农业、农村、农民,逐渐消除城乡“二元经济”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差别。
热门跟贴